官方臉書

可穿戴裝置紅的時間也不短了,然而用上一段時間,大家會覺得它就像雞肋。甚至 George Dvorsky 之前的一篇評論還指出,這些使用者人為測量的即時檢測資料並沒有什麼用。

「類似 Fitbit 這樣的可穿戴裝置並不具備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執行標準。」所以按照這樣的檢測, 這些資料只能用做診療的一個參考,並不具備專業權威性。

然而,配戴可穿戴裝置,每天檢測自己的睡眠和心率,難道真的一點用都沒有?倒也不盡然。西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針對可穿戴裝置給醫療保健服務帶來的革命性影響進行研究。

研究表明,每天使用可穿戴裝置的雇員,病假天數降低 44%。而保險公司 Humana 歷時 3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使用可穿戴裝置的員工在醫療保健方面節省了 18% 的成本。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下去,可穿戴裝置有望在未來 25 年透過遠端監控技術為醫院節省診療費用,可能為醫療保健行業節約 2,000 億美元的開支。

不過,選擇配戴可穿戴裝置記錄健康資料的使用者,大概一定程度也表明用戶比較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而這樣的相關性只能做為一個參考。

如果覺得這些資料太虛,不妨來看看近日發生的一起真實事件。

這名來自新澤西州的 42 歲男性說起來還真得感謝自己配戴了 Fitbit,因為其在 Fitbit 上的心率資料,讓醫生做出了正確的診療。

這名患者因疑似癲癇發作,被送到醫院時,他已經發病了 20 分鐘。

醫護人員表示,當患者被送到醫院時,發現他出現了心率不整的情況。如果是慢性病,採用心臟電復律可以清除血塊,但如果判斷錯誤,心臟電復律也可能會引發患者中風。幸運的是,醫生了解到這名患者有配戴 Fitbit 的習慣,因此醫生根據 App 上的心率資料做出判斷。

在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的報告上,醫護人員是這樣描述的:

「在對病人做身體檢查時,我們發現他有配戴可穿戴裝置的習慣(Fitbit Charge HR),其心率資料也同步到了手機上。該 App 顯示,患者的心率保持在 70-80 下 / 分鐘,然而在癲癇發作時,心率驟升到 140-160 下 / 分鐘。在施用地爾硫䓬(一種新型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22H26N2O4S)後,心率回到了 80-100 下 / 分鐘。」

gizmodo.com

(Source:gizmodo

根據這一資料,醫生認定使用者的心率不整是由癲癇導致的,因而選擇繼續採用心臟電復律療法。

當患者甦醒後,他表示自己並沒有心臟病史,之前也沒有出現心房纖顫的情況。所以,還是得感謝他有配戴 Fitbit 的習慣,讓醫生在緊急情況下做出了正確的判斷。

在醫學史上,這是可穿戴裝置資料第一次被用於輔助醫療決策。實際上在此之前,可穿戴裝置的活動追蹤不太受重視,其醫學參考價值基本上依賴臨床醫生的自由裁量權。

心跳 180 次 / 分鐘伴隨的眩暈肯定和 30 次 / 分鐘的情況不同,在很多情況下,眩暈、心悸甚至胸部疼痛等自感性的疾病,如果能結合可穿戴裝置的一些資料,相信會有更準確的判斷。

再者,持續的心率追蹤不僅能把心率和症狀結合在一起,而且還能結合反常高低心率持續的時間進行患者記錄。就像這起事件一樣,患者的心房纖顫症狀只出現了幾個小時,因而更適合採用心臟電復律療法,而不僅僅是簡單地使用地爾硫䓬療法。

其次,我們還能憑藉心率資料判斷患者的病症。心臟驟停比起心跳過快,可能和主心室纖維性顫動的相關性更大;而心跳過慢則有可能和肺栓塞及主動脈相關。

和專業的醫學檢測設備相比,透過感測器完成測量的可穿戴裝置暫時只能發揮記錄的作用,診療的具體結果,還需要醫生的判斷。不過,這些裝置所記錄下的資料異常,可以指導臨床醫生進一步採用更複雜的儀器進行診療。

當然,這些裝置所能提供的資料還比較簡單,但這起事件已表明,可穿戴裝置和醫療將會結合得越來越緊密。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itbit) 

 

Reference: http://technews.tw/2016/04/13/this-dudes-fitness-tracker-may-have-just-saved-his-life/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可穿戴裝置
    全站熱搜

    BENE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