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the cloud the way it should be: automatic and effortless. iCloud is seamlessly integrated into your apps, so you can access your content on all your devices. And it’s free with iOS 5.    

iCloud顧名思義,就是在雲端儲存音樂、照片和其他內容,供多種裝置分享。蘋果iCloud服務免費提供的5GB容量,足以儲存約1000首歌,未來會收費,提供額外儲存空間。

蘋果iCloud

蘋果表示,iCloud今秋將和iOS 5同步上市,將提供5GB的雲端郵件、文件和備份儲存空間。Lion則7月開放下載,價格29.99 美元(約台幣850元)。

iCloud服務不用拉線,也不用花時間在蘋果裝置之間傳檔案。iCloud將內容存在雲端,自動推入各位所有裝置裡。有了iCloud,郵件、合約、行事曆、照片、應用程式、電子書、音樂和其他檔案,全都在各種裝置之間無線同步

「雲端 iTunes」使所有蘋果裝置共享音樂,「照片串流」使所有蘋果裝置共享照片。所有購自iTunes店的歌曲都會進入蘋果的十款裝置,不另收費。先前透過蘋果線上店面購買的所有電子書和應用程式也一樣。未來所有購自iTunes的內容也都自動送入所有裝置,而且所有移轉都不用經過電腦,而是經由無線連結「自動發生」。

透過 iCloud 服務,蘋果與 Google和其他多種已經在市面上出現一段時間的雲端服務,將展開更為密切的競爭。蘋果此舉是緊接在月前由其競爭對手──傳統電腦業者戴爾 (Dell)和惠普(HP)宣佈將投注大筆資金在其自有的雲端服務上,而英特爾(Intel)也開始協助其他推出雲端服務的業者,藉此鞏固客戶關係,並推動用戶採用其x86架構之後。


Apple iCloud vs. Google

比較蘋果和Google的雲端服務,會發現很有趣的情況。蘋果的角色仍然介於從設備供應商跨足到提供線上服務的企業之間。而Google則正好相反。現在,這兩家企業能否滿足從設備到服務的中間部份,將是未來競爭的重點。

蘋果已經確立了一部份的 iCloud 服務項目,其中有一些是簡單地對蘋果過去曾失敗的 MobileMe 服務展開重新設計。其他則是創新服務類型,如新的 iTunes Match 服務,它能自動完成在一個儲存庫(repository)中動獲得來自任何服務之音樂的運作程序。但用戶在這種情況下通常需要等待很長的一段時間。

蘋果的儲存、備份和其他音樂及電子書服務,都是其他企業已經在做,或是列為應該做的決策;基本上,所有提供雲端服務的業者,都致力於讓用戶能從單一服務將所有類型的內容放到一個註冊設備上使用。事實上這是廢話,因為這是網路服務應該提供的。

蘋果關注客戶價值這點確實值得讚揚,因為他們看到了目前仍未被滿足的需求──例如,當你的任何一台設備有新照片時,可以自動通知你其他的所有設備。但這也同時暴露出蘋果之外的整個產業界至今仍未能廣泛提供這種看似簡單的服務。

這很有道理,若蘋果真的想切入線上服務,它應該深入發展各種可實現線上功能的小型應用軟體,這也正是其主要業務。畢竟,蘋果是最近這陣子以來產業垂直整合的要角。

因此,對於蘋果將把新的訊息和全新的訂閱服務深入整合到iOS內部也毋須感到驚訝。這可望將新興服務推廣到消費者面前,並提供更大的開放性。這可能會是最佳,或是最差勁的一種鎖定用戶(customer lock in)形式,也可能是標準的封閉形Apple營運模式。

若Google或蘋果轉移到基於雲端的電影服務,情況可能會更加有趣。以製片公司們聯手開發的數位內容保護技術 Ultraviolet 為例,這個產業或許已經準備好啟動這類線上電影服務了。而從文化層面來看,Google涉足數位版權管理技術的部份也可能比蘋果更加深入。

當Google強化其在硬體領域的經驗時,蘋果也正在加強其Web服務。不僅推出Google Android 智慧手機來搶奪蘋果的iOS地盤,現在, Google Chromebook 也與蘋果的MacBook展開正面競爭

這與Mac vs. Windows之爭類似。蘋果的優勢在於可全程控制其產品設計,從 A5微處理器到Web服務均包含在內。而Google則可運用極大量的開放原始碼開發商,以及原始設備製造商(OEM)來為其提供產品。

歷史已經證明夠好且成本夠低的產品通常會脫穎而出。Wintel PC即為一例。這家網際網路搜尋引擎巨擘並未受到iCloud的影響。蘋果的論點──花費5億美元建立一座新的資料中心以協助推出產品聽來有些可笑。而戴爾則表示今年將對其雲端計劃投入超過十億美元。與Google據說多年來已經在全球各地建構超過百萬部伺服器以打造分散式資料中心相比,這些數據微不足道。HOWEVER,歡迎來到蘋果的雲端世界。

 


微軟加持 雲端概念勇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謝佳雯/美國貝爾維尤市十五日電】2011.06.17 04:42 am
 
微軟原生語言(Native Languages)首席架構師沙特(Herb Sutter)15 日指出,微軟的目標是2011年起的十年內,讓每個桌面、每個家庭、每個口袋都有一台異質運算的超級電腦,還要能夠連上雲端。在大廠助陣下,市場預期,雲端商機可期。


電腦處理器大廠超微(AMD)於美國舉辦的AMD Fusion開發者高峰會本周登場,超微的「Fusion APU」產品全面支援Windows 7應用程式介面,沙特也受邀發表「微軟異質平行處理技術」演講,並肯定APU整合CPU和GPU的趨勢。


沙特預期,未來主流處理器將逐漸邁向多核心,GPU(繪圖處理器)也會從獨立記憶體改變為相連和共享式的記憶體,提高效率,並有更多CPU和GPU會結合在同一個晶片上,就像AMD Fusion APU,雲端運算也會朝使用GPU方向發展。




參考連結:UDNEET

arrow
arrow

    BENE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