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外送業務,除了翻轉大眾的消費習慣,更開拓了新的商業模式。有些餐廳吸收Uber的建議在網路上成立新的品牌,獲得的利潤比起實體餐廳還要多,「虛擬餐廳」的概念正在翻轉餐飲產業。
 

提到Uber,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應該都是手機叫車平台,然而即將在明年IPO的Uber,業務成長最快的,其實是外送服務Uber Eats,以美國來說,手機外送正以每年20%的速度成長,預計在2020年,整體產業規模可以衝上759億美元(約新台幣 2.3 兆元)。

 

蓬勃發展的手機外送業務,除了翻轉大眾的消費習慣,更開拓了新的商業模式。Uber利用數據分析出各區域的餐飲需求,在紐約,有些餐廳聽取了Uber的建議在網路上成立新的品牌,獲得的利潤比起實體餐廳還要多,「虛擬餐廳」的概念正在翻轉餐飲產業。

少了監管限制,Uber Eats快速成長

外送平台競爭日趨激烈,在台灣有Uber Eats、Food Panda、Honestbee還有最新加入的Deliveroo,中國則有滴滴外賣、美團、餓了麼,美國市場則有 Uber Eats、Doordash、GrubHub這三大品牌。

從美國市場觀察,最早進軍市場的Garubhub打著「任何食物都可送上門」的口號,成功拿下美國 52% 的市場份額,目前估值達 110 億美元(約新台幣 3382 億元),厲害的是Garubhub 從2011年到現在一直都是盈利的。

Uber Eats雖然現在位居第二,卻是所有競爭者中成長最快速的,自2015年於加拿大上線以來,Uber Eats目前已經在全球300多個城市提供服務,今年十月起,服務範圍更涵蓋全美7成人口,台灣市場服務範圍今年起也擴增到六都。

 
將在明年IPO的Uber,業務成長最快的,其實是外送服務Uber Eats,以美國來說,手機外送正以每年20%的速度成長。
shutterstock

跟受到重重監管阻撓的載客業務相比,Uber Eats因為不受運輸法規限制,在各市場的發展都順利很多,甚至衍伸出「虛擬餐廳」的營運模式。

虛擬餐廳現象興起

「虛擬餐廳」指的是沒有實體店鋪,只存在於Uber Eats平台上的餐廳,像是一家位於紐約的餐廳Gerizim Cafe&Ice Cream ,本來菜單中有漢堡,但銷量卻不佳,Uber虛擬餐廳團隊透過數據分析,發現該區消費者對外送有強烈需求,因此建議老闆成立另一個專門販賣漢堡的品牌。 布魯克林漢堡工廠(Brooklyn Burger Factory )就此誕生,如今這家虛擬餐廳一天可以賣出 75 個漢堡,獲得的收入是本來實體餐廳的28倍。

 
「虛擬餐廳」指的是沒有實體店鋪,只存在於Uber Eats平台上的餐廳。
shutterstock

Uber從2016年開始推行虛擬餐廳計畫,目前跟全球100座城市的 1600 家虛擬餐廳合作,Uber Everything 副總裁Jason Droege表示,虛擬餐廳是一個全新的現象,除了沒有店鋪、座位,同一個廚房內也可能出現不同的餐廳跟菜單。美國甚至還有以虛擬餐廳起家,發展成連鎖餐廳的品牌,像是Green Summit Group 目前旗下就擁有 9 個虛擬餐廳品牌,只需要廚師跟送餐司機就可以運作。

之所以會有越來越多的虛擬餐廳出現,最大的誘因是不需要外場租金、員工的成本,而且廚房可以設在移動餐車中,對餐廳來說,在既有的營運成本下,還可以透過不同風格的餐點,擴張更多的客源。

Reference: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1370/uber-s-secret-empire-of-virtual-restaurant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NE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