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盟國家年輕人平均失業率高達兩成,德國卻做到全歐最低,甚至比台灣還低。德國教育的祕密是什麼?企業、學校、公益團體如何跨界結盟,打造校園成為創新基地?
德國國會大選投票日的午後,柏林的街頭寧靜悠閒。除了國會大廈前聚集了大批的新聞媒體,有一點緊張氣氛之外,整個柏林,甚至整個德國,呈現出來的是一種穩定向前的感覺。
很難想像,一九九○年兩德剛統一時,柏林街頭景象蕭條,無業遊民充斥,當時的德國被譏笑為歐洲病夫。
如今,根據OECD統計,二○一二年歐盟國家十五到二十四歲青年人口失業率,平均高達二二.八%,西班牙甚至高達五三%。而德國青年人口失業率卻能維持在八%左右,是歐盟國家最低。也比台灣的青年失業率一二.六%還低。
今年六月,英國《經濟學人》便以「德國教育與訓練,歐洲新政?」為題,報導了歐洲各國包括希臘、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紛紛與德國簽屬協議,希望德國協助它們建立技職教育體系,解決年輕人失業的問題。
教育,儼然已經成為德國最熱門的出口項目之一。
全世界都在問,德國是怎麼做到的?為何他們的年輕人,有能力去面對快速轉變的全球化競爭?
為什麼他們可以從歐洲病夫,轉變成歐洲穩定的力量?
串聯腦力與資源
九月一個星期二的早晨,柏林飄著細雨,一群來自柏林附近幾所學校的小學生,興奮地跳上自然保護區裡的「青年研究船」。
這艘船是一座浮動實驗室。當天在船上,老師帶著學生採樣湖水,觀察水中生物與PH值。學生一個個在這個流動的教室裡,享受第一手觀察大自然的樂趣,並在親身探索後,分享發現。
這艘實驗船研究計劃,是由公益團體發起,企業贊助,並結合了柏林的一群自然科學老師,共同研發課程。還有一群退休的老師當志工,義務來上課。
德國企業與社會各部門參與教育的方式,最可貴的不在於台灣企業所習慣的捐錢、捐硬體,而是提供了跨界的專業、創意與腦力連結所產生的綜效。
例如,青年實驗船的課程設計,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為了讓學習較弱勢的孩子,能夠透過實驗船上結合了遊戲與動手操作的過程,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理解原本冷冰冰的科學知識。可以說是一種很有創意的補救教學。
像這樣結合了企業、學校、老師、公益團體跨界合作的教育方案,在德國非常普遍。
德國人沒有將人才培育的責任都丟給政府或學校。不論是企業、學者、民間團體、研究單位,乃至於老師、家長,都積極主動參與教育行列。提出創新靈活的做法,並整合各界資源,共同做出有效的改革。
例如:德國著名的「雙軌制教育」(dual education systems),就是企業與學校密切合作的例子。
雙軌制透過企業與學校合作,提供技職體系的學生一邊在學校上課,一邊到企業學習的機會。
選擇雙軌制的學生,要先申請到企業學徒訓練的機會。進入雙軌制課程後,學生每週有幾天到學校上課,另外三到四天,則到企業裡接受學徒訓練。企業與學生簽有合約,訓練期間學生有薪資可拿,企業並提供實際工作技能的教導。學程大約三.五年。
位於科隆郊區的福特汽車廠,甚至為了增加女性參與工程領域的比例,和柯隆的學校合作設計了「女性參與科技生涯計劃」,鼓勵女學生到福特汽車實習、認識傑出女工程師、受訓,甚至當學徒。
德國的雙軌制有國家設定課程標準與相關規範,也有機構來認證訓練的標準、品質。由於雙軌制提供了實務與理論結合的經歷,大大提高了學生就業的能力與機會,使得雙軌制課程變得愈來愈熱門。
目前德國已發展出三五○種專業的雙軌制課程。
為什麼德國的企業願意投入跟學校合作?
洪堡大學學者史佩克爾(Anna Spexard)指出,「愈來愈多企業了解到,與其等到大學畢業後再去訓練,不如先挑選出好的學生,送他們到企業訓練,及早培養他們實做的能力。」
史佩克爾也指出,現在也有愈來愈多雙軌制的課程,由企業與學校一起規劃,甚至部份的老師就來自業界。
作者: 文/許芳菊 圖片/許芳菊 | 天下雜誌 – 2013年11月28日 下午1:1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