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oBike 不玩了! 圖/路透社

新加坡 oBike 不玩了! 圖/路透社
 

還我押金!

總部位在新加坡的共享單車公司oBike,自6月底閃電宣告停止星國的一切營運後,錯愕的大票用戶用「#RefundMyDeposit」(#還我押金)灌爆oBike的臉書專頁,希望能拿回oBike帳戶中的49新幣押金(約1,100台幣)。

面對oBike突如其來的倒閉,主管共享單車事務的陸交局(LTA)指出,將介入協助清理oBike 遺留在星島上的1萬4,000輛單車。而辦公室早已人去樓空的oBike,不只待還押金總額高達630萬新幣(約台幣1.4億),同時積欠多筆合作廠商的債務,目前已進入「清盤階段」(liquidation),屆時將會以清還較大的債權人為優先,至於一般用戶,則還在拿回押金的不明程序中掙扎

在停止營運聲明中,oBike直接點名,陸交局的新管制措施就是壓垮公司的最後一根稻草。然而,真的是陸交局壓垮了oBike在新加坡的營運嗎?堅定「照顧」人民生活大小事的新加坡政府,是否眼裡真容不下崇尚自由主義的共享單車?

堅定「照顧」人民生活大小事的新加坡政府,是否眼裡真容不下崇尚自由主義的共享單車?...

堅定「照顧」人民生活大小事的新加坡政府,是否眼裡真容不下崇尚自由主義的共享單車? 圖/oBike 新加坡宣傳照
 

 

▌從蜜月期說起...

時間倒回2017年初,oBike剛進入新加坡市場,推出「隨停隨騎」的無樁共享單車。依照新加坡人的通勤習慣,oBike當時主打「共享單車讓你的最後一哩路更為便利」的號召,似乎很得人心。

新加坡目前約有6成的家戶,步行至地鐵站需要不到10分鐘。星國媒體訪查發現,這個「黃金數字」,就是5成的年輕受訪者願意承受的步行距離,一旦需要超過10分鐘走去地鐵站或公車站,願意步行的數據驟降至13.1%(11-15分鐘)與11.7%(16-20分鐘)。而oBike所謂的「最後一哩路」,指的就是從組屋到地鐵站這一路段。

然而從2015年的家戶調查來估算,新加坡僅約有3.2%的單車通勤人口。新加坡的道路本身由汽車主導,即使路上鮮少摩托車,單車騎士騎在馬路側邊,也常常險象還生。換言之,新加坡的道路並非自行車友善,需要額外通過基礎建設來建構自行車環境,提升人民使用自行車的意願。

新加坡政府希望推行非動力交通工具的淵源已久。 圖/路透社

新加坡政府希望推行非動力交通工具的淵源已久。 圖/路透社
 

為了讓這一哩路的走得更加便利,陸交局2013年宣布,在2020年以前,要在多個組屋市鎮周遭規畫長達190公里的自行車路網,讓居民能夠騎乘單車前往地鐵站;2016年,陸交局又推出「步行、騎行、搭巴士和乘地鐵運動」 (Walk Cycle Ride SG Campaign),除了持續建構自行車友善環境,以及舉辦活動推廣自行車外,大量標語開始出現在生活周遭,比如「因為我們不開車,我們無憂無慮」、「擁有來去的自由」,成功製造話題,打響政策的知名度。

在oBike這類無樁共享單車出現前,星國政府原先就選定了幾個區域要作為共享單車的試辦區,設置像臺北Youbike那樣的「有樁單車」,固定地點借還,參考倫敦、臺北和杭州的做法,決定透過公私部門協力的夥伴關係制度,由政府補助資金,民間營運商綁約的方式進行。

嗅到了新加坡政府力推共享單車的氛圍,中國的共享單車業者Mobike和ofo率先表明有意願進入在亞洲具標誌性意義的新加坡市場,不過,在2家中國公司進駐前,新加坡本地註冊的oBike公司領先殺出,2017年1月,捷足先登新加坡的共享單車市場。

政府原先要招標推動的有樁共享單車的試驗計畫則是宣告暫緩,直接跟市場上的現有廠商合作。也就是說,oBike一開始進場的背景,政府相當支持共享單車。

「因為我們不開車,我們無憂無慮」、「擁有來去的自由」,星國政府力推單車政策。圖為...

「因為我們不開車,我們無憂無慮」、「擁有來去的自由」,星國政府力推單車政策。圖為政府標語海報。 圖/作者萬宗綸提供
 

 

新加坡本地註冊的 oBike 公司領先殺出,2017年1月,捷足先登新加坡的共享...

新加坡本地註冊的 oBike 公司領先殺出,2017年1月,捷足先登新加坡的共享單車市場。 圖/oBike 新加坡宣傳照
 

 

▌磨合期...

oBike進入後,新加坡開始有不少民怨,像是單車亂停、堵住防火通道、丟棄在樓梯間,甚至有人把車停到組屋公寓的家門口,鎖在欄杆上當自家車用等等,更有人看oBike不順眼,把oBike丟進河裡,所在多有。

為了解決這樣的亂象,市鎮委員會(Town Concils)與營運商簽署備忘錄,一同規劃共享單車管理辦法、單車道路線與劃設單車專門停放區,並要求業者盡快採用地理圍欄技術,隨時掌控自家單車是否在正確的區域內擺放。

自去年5月起陸交局規定,如果使用者將車輛亂停,政府會先對業者發送移除通知,若半天內業者並未自行移除違規車輛,使得車輛遭到拖吊,業者須承擔取回違停車輛的成本,每取回一台車,須繳付處理費,若再犯,每台則開罰500新幣(約1萬台幣)。

儘管陸交局祭出高額罰則,並定期與業者開會,違規停車的案例仍層出不窮。

oBike 的新加坡官方社群網站,時常登出 oBike 遭到惡意破壞、亂丟到運河...

oBike 的新加坡官方社群網站,時常登出 oBike 遭到惡意破壞、亂丟到運河、隨亂停車的寫真,並配上希望使用者拿出公德心的呼籲。 圖/oBike 新加坡官網
 

從5月罰則上路,到2018年2月陸交局上國會備詢,這半年間,陸交局已經收到了18萬新幣(360萬台幣)的罰款,對業者發出共2,100次的移除通知,代表陸交局發言的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藍彬明直言,這些共享單車業者的表現「不符合期望」。

在發現業者根本不甩備忘錄內容後,今年3月,陸交局開始「玩真的」,就像限制媒體的印刷數量一樣,要求所有業者必須向政府申請營運執照。

這張執照限制了每一家業者的單車數量:如果業者很乖,有確實良好管理自家車輛,那麼核准數量就會上升;如果業者依然把陸交局的移除通知當成耳邊風,那麼執照會被撤銷,還會面臨最高10萬新幣(約200萬台幣)的罰款。此外,業者必須實施地理圍欄技術,其中之一便是強迫騎士掃描合法停放區的QR code,才能算完成還車,否則就會被一直扣費。

對於這些新的措施, oBike表示「與共享單車的精神背道而馳」、「恕難從命」,他們不想也不會申請這樣的執照——所以他們不玩了。

今年3月,陸交局開始「玩真的」,要求所有業者必須向政府申請營運執照:如果業者很乖...

今年3月,陸交局開始「玩真的」,要求所有業者必須向政府申請營運執照:如果業者很乖,有確實良好管理自家車輛,那麼核准數量就會上升;如果業者依然把陸交局的移除通知當成耳邊風,那麼執照會被撤銷,還會面臨最高10萬新幣(約200萬台幣)的罰款。 圖/路透社
 

▌oBike 的「財務危機」

oBike指出,他們忍痛宣布停業,是因為「陸交局頒布的新規範與要求,讓他們見到可預期的困難。」oBike認為自家企業的存在,是為了改善新加坡民眾的通勤經驗,並優化新加坡的交通系統,因此譏諷陸交局的管制措施,背離了共享單車的價值。

根據新加坡媒體批露,前oBike職員指出,陸交局的無樁單車新政策讓公司職員「始料未及」,公司的業務變得愈來愈複雜,他們無法遵從陸交局的要求,派人「及時移走胡亂停放的腳踏車,而要繳交罰款,導致公司的財務受到極大的壓力。」似乎,人力與財源調度缺乏,才是oBike不願、也無法招架陸交局新政策的真正原因。

新加坡560萬人口的市場,有多達5家無樁共享單車業者在競爭,oBike在進入新加坡的第一個財務年度中,虧損高達425萬新幣(約9,500萬台幣),總資產1,126萬新幣,負債卻高達2,271萬新幣,不僅虧欠了公關公司好幾個月的費用,協助蒐集違規車輛的廠商也還沒收到oBike的款項。對此,oBike卻只告訴合作廠商,他們正在洽談併購事宜,之後就會支付款項,不過併購最後並沒有發生。

新加坡560萬人口的市場,有多達5家無樁共享單車業者在競爭,oBike 在進入新...

新加坡560萬人口的市場,有多達5家無樁共享單車業者在競爭,oBike 在進入新加坡的第一個財務年度中,虧損高達425萬新幣(約9,500萬台幣)。圖為進駐新加坡市場的中國共享單車 oFo。 圖/路透社
 

根據星國媒體mothership的瞭解,oBike在新加坡的公司職員亦無從知曉公司的財務狀況。oBike雖然看似是新加坡本地的新創事業,但根據《海峽時報》揭露,oBike的3名董事中,有2個是上海人,他們在新加坡登記的地址,只是一個幫助oBike在新加坡立案的服務公司,該公司告訴記者,「oBike的人通通都在中國。」

而oBike的財務也由中國方的創辦人掌控,監管新加坡業務的2個主要負責人在去年已離職,接續這個職位的人也在今年離開oBike,可見這間公司的營運危機早就有端倪。

不過新加坡本就是國外企業喜愛的公司註冊點,許多海外公司都在新加坡註冊,也不是新鮮事,更大的問題在於,新加坡oBike的中資成為泡影,撐不起公司宣稱的「共享精神」。

中國的共享單車同樣面臨泡沫化問題。圖為中國廢棄的共享單車。 圖/路透社

中國的共享單車同樣面臨泡沫化問題。圖為中國廢棄的共享單車。 圖/路透社
 

 

oBike創始投資人兼董事長石一(Shi Yi)來自上海,兒時隨父母前往德國留學,2009年在德國創立Avazu這間移動互聯網公司,總部設在上海,並在2017年入選富比士「亞洲30位30歲以下青年才俊」(30 Under 30 Asia),目前身價約20億人民幣。

2017年底,新加坡網路媒體紅螞蟻對石一所做的專訪中,將石一描繪成一個極具人文關懷的創業奇才。當石一對記者指出,「創新是多次失敗的成果。要推廣創新,就得做好失敗的準備,去接受失敗」時,紅螞蟻下的評論是,「這種豁達與情商,给予了石一『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人文關懷精神。」

紅螞蟻說:「石一從零開始到環遊世界、實現了自我價值後反過來成就他人,不也是一種『oBike』精神?」不過,就在oBike爆出閃退新加坡市場不久,一篇刊登在Live Journal網站的文章抽絲剝繭有關文件,認為所謂的「oBike精神」真正指涉的是「利用新加坡的廉潔聲譽為底氣,然後藉此使用高度可疑的手段,來吸收大把的鈔票。」

「oBike 精神」是什麼? 圖/石一 twitter 截圖

「oBike 精神」是什麼? 圖/石一 twitter 截圖
 

 

這篇文章爬梳了與石一有關聯的諸多公司,指出石一先是推出名為OCN的加密貨幣,假借是要「為oBike籌募資金」,再透過媒體公關等技巧,形塑OCN未來的前瞻性,進行代幣眾籌(ICO),當OCN價值飛漲,石一卻抽走大筆資金,當中沒有一分錢注進oBike。新加坡oBike似乎自始就是一場註定會失敗的災難。

面對指控,石一在他的推特上駁斥此為「假新聞」,指出oBike停業是「經濟考量」,是董事會作出的決定,切勿將整件事情個人化到他身上。他同時表示,oBike沒有任何將使用者押金捲款而逃的意圖,若清盤階段結束後,使用者押金未能清還,他願意拿出他個人的股份來償還。

不過,石一並未回應oBike是否真的只是他用來為自己的加密貨幣增值的一個手段,也沒有否認oBike的「經濟問題」有部分來自於他未能注入允諾的資金。

過沒多久,Live Journal的這篇文章慘遭下架。

 

新加坡 oBike 似乎自始就是一場註定會失敗的災難。 圖/路透社

新加坡 oBike 似乎自始就是一場註定會失敗的災難。 圖/路透社
 

 

▌共享單車的夢想泡泡?

僅管石一擔保,公司正在新加坡消保會(CASE)的協助下,「積極尋找退還押金的方法」,然而光是目前透過FTI諮詢公司破產管理人處理的押金還返申請,就因不能直接使用App退款,必須填寫陽春的Google表單,提供包含身分證字號、信用卡號等機密個資,不甚透明的流程,讓用戶再起疑心與怒火。

oBike在新加坡風光進場,搖搖晃晃地過場,退場後留下坑坑疤疤的爛攤子。不過,即便在國會備詢時,政府仍然希望議員看見無樁共享單車帶來的正面影響,不希望當初敞開心胸迎接,是砸了自己單車政策的腳。

憑實來說,由於符合長遠上較大的交通政策藍圖,新加坡政府在初期對於這些共享單車業者,已經是盡可能的給予協助,採取軟性作為、從中協調這種運輸模式可能造成的混亂,對於這個把「超出掌握的混亂」當成無法容忍之事的政府而言,新加坡可說是對於共享單車業者展現了最大的誠意。

 

對於這個把「超出掌握的混亂」當成無法容忍之事的政府而言,新加坡可說是對於共享單車...

對於這個把「超出掌握的混亂」當成無法容忍之事的政府而言,新加坡可說是對於共享單車業者展現了最大的誠意。 圖/路透社
 

若單從經濟問題來討論,新加坡運輸研究權威李德紘表示,就算愈來愈多共享單車業者退出新加坡如此小的一個市場,他一點也不感到驚訝,因為這些業者在這裡賺到的錢微乎其微,遠遠比不過他們花出去的錢。

 

如同世界各大城市的共享單車面對的問題,無樁共享單車所謂的「共享經濟」,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獲利模式,這不只發生在新加坡,除非oBike能夠有一筆穩定的資金來持續彌補虧損,直到oBike坐穩市場的位置,並發展出其所擁有的大數據,衍伸出來的營利模式,否則,李德紘認為,「無樁共享單車業就會是一個泡沫,而現在這些泡沫正在破裂當中。」

儘管李德紘預測,oBike退出新加坡市場後,將會讓陸交局重新思考是否轉向原本由政府主導的有樁共享單車計畫,但目前已經有4間無樁共享單車業者(SGbike、ofo、Mobike和Anywheel)向陸交局提交營業執照申請,比一比在這個泡沫經濟中,究竟誰是來圈錢的,誰又是真的有底氣成為最後新加坡單車夢的贏家。

Reference: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257752?list=thumb

oBike 退出新加坡市場後,誰又是真的有底氣成為最後新加坡單車夢的贏家? 圖/...

oBike 退出新加坡市場後,誰又是真的有底氣成為最後新加坡單車夢的贏家? 圖/路透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NEVO 的頭像
    BENEVO

    BENEVO台灣部落格 之 科技應用。創新與分享

    BENE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