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Web3成為了繼NFT(非同質化代幣)和元宇宙後,2022年最受到關注的科技關鍵字。去中心化、對抗威權和社群參與等,是背後核心的價值。這當中充滿許多想像,對於Web3的詮釋與理解,也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但眾多跡象顯示,Web3將掀開新時代的序幕。

第一個訊號,是搶人才大戰。 《數位時代》採訪多個區塊鏈新創,經營者異口同聲說,「人才真的很難找!」團隊有擴編的計畫,但是市場上人才搶得兇,一位本土加密貨幣交易所經營者透露,農曆年前本來談好幾位工程師入職,開工當天卻都沒報到。

鏡頭轉向國際,Meta、Google員工紛紛跳槽轉往幣圈,Google執行長皮蔡(Sundar Pichai)提到,近期內部會議的重點之一就是留才,甚至考慮提供員工更多配股。

第二個訊號,是區塊鏈應用百花齊放。 過去2年,NFT和DeFi(去中心化金融)在全球引發的熱潮,逐漸走入一般人生活,也被視為Web3發展的轉捩點。《富比士》今年1月在報導中指出,全球Web3產品的使用人數,已經突破千萬。

第三個訊號,是創投瘋狂投入。 根據研調機構CB Insights統計,全球區塊鏈產業所募得的資金,在2021年總金額高達252億美元,相較之下2020年才不到50億美元。

Google前廣告部門主管拉馬斯瓦米 (Sridhar Ramaswamy)形容,Web3就像90年代網路泡沫再現,雖然看似混亂,但隨處都充滿機會。

這一期的《數位時代》封面故事,將帶您走入Web3世界。

英國電腦科學家柏內茲李(Tim Berners-Lee),在1989年發明了全球資訊網(WWW),被視為開啟Web1階段,也就是將紙本內容數位化、線上化,讓用戶可以在網頁上瀏覽,資訊得以用快速和便利的方式傳播,缺點則是單方面傳播。

2005年隨著Facebook和Google等新血崛起,進入Web2時代,也就是「社群網路」,所有人都能創造內容並發表評論,互動由單向轉為雙向。

這些中心化的平台制定遊戲規則、掌控權力,透過蒐集用戶個資賣廣告賺錢、藉由平台流量賺取龐大的收益,而貢獻內容的用戶,很少獲得好處,甚至費心生產的內容,還可能因為違反平台守則,遭到平台凍結、移除帳號,從此消失。

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Web3,背後有著濃厚的「 抗審查 」和「 草根反撲 」的精神,強調用戶對於自己的個資有絕對掌控權,不受單一機構組織掌控。所有Web3服務的提供者與用戶間的關係,無論是權力或是分潤機制,都應該要是相互平等的。

區塊鏈就如同一本公開透明的帳本,以其第一個應用比特幣來說,協助記錄每筆交易到區塊鏈上的參與者(礦工),都可以獲得部分加密貨幣報酬。

以投資區塊鏈產業聞名的矽谷創投a16z合夥人迪克森(Chris Dixon)就形容,Web3是結合了Web1社群治理的特質,以及Web2先進、現代的功能,並且由代幣(Token)獎勵來驅動的新一代網際網路。

image

從Web1走到Web3,概念歷經何種變化?

Web3並非突然冒出的新名詞,距離首次被提及已有20多年歷史,中間也歷經多次定義上的轉折。

歐萊禮媒體(O'Reilly Media)副總多爾蒂(Dale Dougherty)在2001年看到網路泡沫化後,在某場會議中拋出Web2的構想,不過當初的概念非常模糊,只能想像相較於Web1,Web2將會有更加個人化的體驗,也會改變當時網路缺乏雙向互動的模式。

2005年時,柏內茲李在一場訪談中提到,他在1998 年提出了「語意網」(Semantic Web)概念,是他心中對於Web3的想像,語意網指的是電腦可以模擬人類大腦思考的方式來處理事情,概念上很像今日人工智慧(AI)的應用。

2009年比特幣問世,區塊鏈技術日漸成熟,以太坊共同創辦人伍德(Gavin Wood)在2014年重新提出Web3概念,他指出,應該要用一種不受審查、壟斷的基礎網路協議,來取代現在的網路架構,保護使用者的個資。伍德的這套說法,更接近現在大眾對於Web3的想像。

image

目前關於Web3仍沒有一個精確的定義。廣義來說,所有以區塊鏈為基礎所打造的產品及應用,都能算是Web3的產物。《數位時代》透過採訪多名專家,歸納出Web3的3大特點。

第一:使用區塊鏈技術。 使用區塊鏈作為技術,是一個Web3應用最基本的要素,改變人類儲存價值、記錄資料的方式,區塊鏈是一個分散式的帳本,不受任何政府、組織所控制。

第二:資料所有權與互通性。 不同於Web2時代,用戶個資儲存在平台中心化的伺服器中,Web3時代的用戶個資都是儲存在區塊鏈上,並且由用戶持有掌握,這可以分成兩部分討論。

首先是用戶可以決定資料要分享給誰。比方使用電商服務時,可以分享購物紀錄給平台看,來獲得個人化推薦服務;在玩遊戲時,分享通訊錄、聊天紀錄給遊戲平台,便於跟戰友聯繫。

其次是對生態系的擁有權。例如創作者在串流平台發表內容,替平台帶來流量,並創造了優質的體驗與互動,那麼也可視為擁有生態系的一部分,可以獲得分潤或是相對應的代幣回饋。

第三:完善的信任機制、講求共識。 在Web3時代,產品創辦人、用戶、投資人及社群參與者,每個人的地位都是平等且相同,產品服務運作的機制,也都是透明公開且可被信任的。

以全球最大NFT交易所OpenSea來說,商業模式是透過交易手續費賺錢,跟Web2模式最大不同是,NFT在二手市場轉賣時,部分版稅一樣會回饋給原始創作者,這些遊戲規則都寫在智慧合約中。

image

首先是底層技術的成熟。比特幣自2009年誕生以來,經過10多年的發展,技術趨向成熟,無論是加密貨幣或是NFT等虛擬資產,都有相對應的技術可以支援,產業拼圖也逐漸完整,從做錢包、交易所到合規資安技術的業者都有。

再來是應用落地。許多大型品牌和機構先後發行NFT,除了創造行銷話題,更希望透過功能型NFT做到深層的會員經營,以及商業模式的轉變,帶動整體產業朝向Web3靠攏。

最後是監管明確。過去主流品牌、上市櫃公司對於Web3應用有所保留,很大原因是法律規範不明確,若誤觸紅線,品牌恐須付出龐大法律成本代價。過去1年,無論是台灣將虛擬通貨(加密貨幣)納入洗錢防制規範,或是美國總統拜登簽署的行政命令,要求財政部和商務部等機關研究加密貨幣,都讓企業有規範可以依循。

新時代來臨,Web3會怎麼改變社群規則?

Web2下的社群網路很方便,打開Facebook就能跟全世界朋友聯繫;在手機點兩下刷卡,就能完成網購。但若細看這些服務,網購付款時,還是需要透過金融機構協助付款,或者跟朋友傳訊息,也必須透過社群平台。

隨著Web3時代來臨,產業、商業模式都將迎來新變化。區塊鏈顧問公司LeadBest執行長李佳憲分析,跟Web2時代相比,未來生活中比較大的差異,會是「使用服務的方式」改變。

現在我們使用許多數位服務,都可以透過Google、LINE、Facebook等社群帳號登入,這些帳號就如同客戶授權管理器,壞處是,當你按下同意鍵登入的瞬間,個人的資料也四散在各平台,難以整合及轉移,也無法選擇性地分享數據。

在Web3時代,像是MetaMask這樣的區塊鏈錢包,將成為登入線上服務的鑰匙,區塊鏈上記錄用戶所有的資料,且不屬於任何一家公司。以網購來說,透過錢包就能直接付款給買家,不需經過銀行;登入社群帳號聊天時,錢包也能作為身分驗證的工具,以及整合各平台中,所有好友的聊天內容。

周五下班想追劇,許多人會選擇訂閱串流平台,未來這樣的模式也可能被打破。近期南韓科技大廠三星電子(Samsung)和LG都宣布,要在新推出的電視產品中,內建 NFT 瀏覽器(NFT explorer)與市場整合器(marketplace aggregator),讓用戶可以在電視上瀏覽、觀賞NFT作品。

李佳憲認為,這項應用未來有許多可能性,電視除了可能變成使用Web3服務的入口,若能綁定錢包,就能將每次觀看影片的紀錄寫在區塊鏈上,根據這項紀錄,直接從錢包扣除版稅支付給原始創作者,如此一來,收益可以不被平台大量抽成。

總結來說,Web3的發展仍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檯面上的技術門檻也較高,還沒有殺手級應用出現,和吸引一般用戶非要使用的理由。

Web3離我們還有多遠?

區塊鏈新創XREX創辦人黃耀文認為,嚴格來說,現在市面上多數的區塊鏈新創仍處於「Web2.5」階段,原因是有採用區塊鏈技術,但還沒有達到完全去中心化,以及讓用戶100%掌握個資。

主要原因是Web3多數應用使用起來技術仍偏複雜,須仰賴中介平台如OpenSea來操作,距離完全去中心化、使用者掌權的理想還相當遙遠。

音樂NFT發行平台Fansi創辦人陳泰谷認為,要做到完全去中心化,現階段很困難,且運作起來很沒效率,可行的作法是採取「混合式」的經營模式,也就是核心的技術部分往區塊鏈移動,中心化組織從旁輔助,讓使用體驗更好。

Web3不會完全取代Web2,正如同網際網路的變革也從未停止,而是會解決這個時代下的某些難題,形成一個相互融合的「新網路世界」。過去1年許多實體產業開始接受區塊鏈技術、擁抱NFT,都是產業轉型與持續進步的重要訊號。

Reference: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8404/what-is-web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NE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