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研究公司 Mercom 日前發布了 2016 年第一季的醫療投資報告,醫療 IT 創投投資達到了 14 億美元。相比起 2015 年第四季的 11 億美元,同期相比增加了 27%,比上季成長了 74%。
大贏家:可穿戴、資料分析及遠端醫療
據 mobi health news 報導,Mercom 聯合創始人兼 CEO Raj Prabhu 表示,可穿戴裝置、資料分析及遠端醫療類公司表現不俗,尤其是後兩類公司,截至目前獲得了超過 10 億美元的融資。不過與此同時,醫療上市公司的表現依然比較不盡人意。
再者,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公司也比以企業為導向的公司表現得要好些,前者交易量為 97 件,獲得 7.96 億美元融資;而後者則只有 49 件,達成 5.69 億美元的交易。
在醫療 IT 創投融資裡,可穿戴裝置依然佔據大多數,以 2.6 億美元的融資額獨佔鰲頭;資料分析公司和遠端醫療公司緊隨其後,分別為 1.97 億美元及 1.71 億美元。行動醫療及面向消費者的醫療資訊教育公司也分別獲得 1.2 億和 1 億美元的融資。
六大明星公司花落誰家?
那麼,哪幾家公司在本季獲得了最多青睞呢?
癌症大資料公司 Flatiron:Google Venture 領投,75 億美元
Flatiron Health 是一家針對腫瘤病患的醫療資料分析公司,創立於 2012 年。公司透過收集臨床及治療資料,讓醫生能夠調用 Flatiron 的資料進行分析,並且也會建立患者電子醫療資料庫。
可穿戴裝置公司 Jawbone: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 領投,65 億美元
(Source:Jawbone)
截至目前,Jawbone 累計融資逾 10 億美元,然而有傳聞指出,2016 年 1 月份的這輪融資估值只和 2011 年的持平,為 15 億美元。
Jawbone 在過去一年困難重重,不僅被披露因效益不佳而裁員 4%,而且還陷入和 Fitbit 的專利訴訟戰中。
健康搜尋引擎 Healthline:9,500 萬美元
Healthline 服務於 2005 年上線,為用戶提供基於語義的醫療健康資訊搜尋服務,向使用者回報更符合需求的搜尋結果。
醫療分析平台 HealthCatalyst:7,000 萬美元
看名字就不難想像,這是一家專注資料的公司。Health Catalyst 主要為醫院創建集合財務資料及臨床記錄的資料庫。公司已經為 200 家醫院和 2,000 個診所提供服務,目前已經制定 IPO 計畫。
藥物公司 inviCRO:4,600 萬美元
這家公司比較低調,屬於悶聲發大財的典型。根據官網的介紹,公司成立於 2008 年,為醫療機構提供電磁波譜的臨床試驗成像技術。
遠端醫療亭服務商 Higi:4,000 萬美元
目前在全美將近 10,000 個零售管道完成遠端醫療服務亭的建設。除去零售管道,公司還與保險和藥企進行合作,完善了支付鏈條。與此同時,公司也開通了線上管理平台,形成線上線下的布點配合。
4 筆最大收購,都是哪些金主在買?
- Pamplona Capital Management 資本管理公司以 5 億美元收購了醫療保險諮詢業務公司 MedAssets;
- 今年 2 月,IBM 以 26 億收購了健康分析公司 Truven Health Analytics;
- 美國醫療公司 Allscripts 以 5 億收購了醫療保健 IT 公司 Netsmart Technologies,將把其家庭護理軟體部門與後者合併;
- 安全、健康和環保技術的跨國投資集團 Halma 以 4 億收購了感測器及通訊技術提供商 CenTrak,將技術引入醫療和衛生保健領域。
綜合看來,第一季醫療 IT 領域表現不俗,可穿戴裝置依然佔據融資大頭,而資料分析和遠端醫療這兩塊領域在本季也給大環境帶來驚喜。從這一報告可以預測,醫療領域尤其是針對消費者的 to C 公司將會是今年熱門。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Reference: http://finance.technews.tw/2016/04/21/medical-vc-q1-report/
正在興起的領域!加拿大的生醫機器人要成為身障者的助手 |
講到加拿大就會想到他們是楓葉國,是賞楓的好去處。但你知道加拿大在各項軟體、工程、能源也有發展。而最近火紅的機器人他們也有公司投入,希望機器人不只有工廠產線的機械手臂,以及軍方研發的殺人機器,也有民生用途的醫療機械人,便利身體受傷的人,協助讓他們生活更便利。
協助復建的機械外骨骼
來自多倫多的 Bionic Labs,生產 ARKE 這款下半身外骨骼,透過手臂、手掌、肩膀操作 ARKE,協助醫院需要進行複康的人,避免傳統復健方式造成的血液循環、肌肉和骨質流失、消化系統、心智和睡眠問題。Bionic 的 ARKE 機械外骨骼也走上雲端的年代,Bionic 與 IBM 合作,記錄病患做的各項動作數據,方便物理治療師評估病患狀況。
不過目前,Bionic 未來目標是希望從醫療院所走出來,價錢能夠降低,ARKE 能普及到有下半身身體障礙的家庭中,讓他們的不必跑到醫院做復建課程,也就不必排隊進行,能夠花更長時間復健,也就能更快恢復。
▲ Bionic Labs 的產品 ARKE。
Bionic Labs CEO Peter Bloch 表示,綜觀整個市場,機械外骨骼的產業才剛起來,有不少發展機會。除了自己 Bionic Labs 是加拿大的公司,以色列公司 ReWalk、日本的 Cyberdyne,還有美國的 Exso Bionics 是專注在下半身的機械外骨骼,而瑞士的 Hocoma 則是發展上半身機械外骨骼。
隨身機械手臂身障者拿東西
Kinova Robotics 專注的市場相當特別,只單做協助人的機械手臂,推出的產品叫 Jaco。但與一般我們熟悉的工業機器人不同,考量安全,Jaco 的握力有限制,最多能出兩磅的握力。但兩磅的握力也就夠了,能夠方便手無法拿東西的人,像是握病在床的病人,手臂無法動作的身障者,或是把 Jaco 裝到輪椅上,讓操縱輪椅者有 Jaco 這隻手臂,維持坐在輪椅狀況下拿東西。
Jaco 有不同的操作模式,調整手臂高度和彎曲的程度,以及拿取東西後傾斜倒東西,還可以讓「手」的部分位置維持不變,手臂的部分轉動。
▲ Jaco 在倒酒。
先前科技新報寫過不少機器人、機械外骨骼的文章,像是以色列公司 ReWalk。如同 Bionic Lab 所說的產業狀況,用在生醫用途的市場才剛起來,不過幾年的光景,值得我們好好關注這一領域。
Reference: http://technews.tw/2016/04/21/robotic-in-canada-bionic-and-kinova/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