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以為智能課堂離我們很遙遠,但它已經在我們身邊。”這兩年,上海不少區縣中小學正在推行“電子書包”專案,iPad等平板電腦引入課堂和教學。昨天的教學現場,記者聽到了對於“新課堂”的各方評價,隨之而來的問號也是一連串。

    不少老師實踐後肯定了新課堂的有趣性。曹楊實驗小學孫超靜說,與傳統課堂相比,“電子課堂”添加了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方式和網路平臺系統等,展示方便、形象,能調動學生興趣和積極性。

    內容形式孰輕孰重

    “新課堂是注重內容,還是形式?”一些老師對新技術疑慮重重。他們知道,理想的答案當然是“有形式,更要有內容。”但現實情況下,有了豐富的多媒體元素“包裝”,勢必犧牲一些內容。老師們目前探索的方法是,備課上多花功夫,佔用更多的課外時間設計課件,減少一些花哨的展示,注重課堂軟體的實用性。

    “新課堂的疑難點在於評價。”一位專家指出,一堂課中最終學生掌握了多少,恐怕老師心裏沒底。雖然一些學校推出“課堂練習”,學生當場在iPad上答題,電腦自動批分。但是一些教研員仍認為,與傳統課堂相比,這樣的課堂優勢在於資源收集的便捷性,探索和共用的即時性,而知識的吸收性未必能勝過傳統課堂。

    全面鋪開是否可能

    “這樣的課堂能常態化嗎?”目前正在推進“電子書包”、“電子課堂”的中小學,並沒有完全鋪開。它們只是以試點的形式出現在一些年級和課程中,每週授課2—4節。不少校長坦言:目前仍然以傳統課堂為主,電子課堂的運行不可能常態化。它仍面臨很多障礙,比如,“電子書包”和教材之間如何平衡匹配;整個系統終端教育軟體開發是否能跟上;如何消除“人機互動”對師生互動的影響等。

    家長偏向傳統課堂

    一些家長認為,真正優秀的教育其實與技術無關,重要的是優秀教師和風趣的解說等。一位家長翻出手機裏收藏的一條新聞資訊:“美國矽谷精英的孩子上‘零科技’學校”。在著名的華德福學校,沒有電腦等高科技,只有紙、筆、泥巴等學習用具。有趣的是,許多學生的家長是科技企業工作的IT人士。

    “科技社會中,孩子不接觸高科技產品,將來會不會缺少競爭力?”不少家長並不擔心,“很多手機、平板電腦軟體基本都是‘傻瓜軟體’,一學就會。”教育專家也提出,無論未來科技如何發展,教育投入更多的不是在技術,而是在人與人的溝通互動,“學生與老師、與同學,老師與老師之間的接觸,是任何技術也取代不了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NE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