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天馬行空放輕鬆 (89)
- Nov 06 Sat 2010 17:03
鉛筆的啟示: 如何成為全世界最棒的鉛筆
- Nov 05 Fri 2010 22:55
麥克阿瑟將軍為子祈禱文
- Nov 05 Fri 2010 16:58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 (大陸網路文章)
很喜歡一句話:「女人要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我見到明依是在好友的聚會上,一個35歲的女人,中等姿色,學歷也不高,卻嫁了個氣宇軒昂的好老公,他據說是碩士,後來做傢俱生意發了家,結婚10年,有一個粉雕玉鐲的小女兒,好友說完後半妒半羨地感歎,嫁到這麼好的男人,明依真幸福。我笑著不說話,想來她的故事不會這麼簡單。
- Oct 27 Wed 2010 22:29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 (大陸網路文章)
很喜歡一句話:「女人要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我見到明依是在好友的聚會上,一個35歲的女人,中等姿色,學歷也不高,卻嫁了個氣宇軒昂的好老公,他據說是碩士,後來做傢俱生意發了家,結婚10年,有一個粉雕玉鐲的小女兒,好友說完後半妒半羨地感歎,嫁到這麼好的男人,明依真幸福。我笑著不說話,想來她的故事不會這麼簡單。
- Oct 18 Mon 2010 13:07
錢沒問題,是 「比較」會出問題 (網路文章)
一則寓言故事說:有一天,神對人說:「我喜歡你,我要獎賞你,我要讓你許一個願,隨便你想要什麼都會實現。」
「真的嗎?」人開心的問。
「真的!不過不管你許什麼願,你的鄰居都會得到雙份。」意思是說,如果這人要一座金山,鄰居會得到兩座;如果他要一輛高級汽車,鄰居會有兩輛。
- Oct 15 Fri 2010 22:59
睡覺前洗澡
再忙也要洗過澡再睡「快點洗完澡後上床睡覺。」過去這句耳熟能詳的話,似乎已越來越不適用於國人了。國內不但飲食逐漸西化,連生活習慣也逐漸「與國際同步流行」,加上生活步調的緊湊、工忙碌,很多人回到家就累癱在床上,洗澡這件事,隔天早上再說吧!但是不洗澡就上床睡覺,好嗎?究竟是晚上睡前洗澡好,還是早上再洗,香噴噴的出門上班好?
- Oct 14 Thu 2010 13:08
聖經是一本可以詠讀的情書 殷穎
書信是最溫柔的藝術,而情書更是最美的書信,是蕩氣迴腸的文字。這當然是指異性間的情書而言,
但情感卻不限於男女的愛情,情應有許多種,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情,弟兄姊妹同胞間的手足之情,朋友之間的友情,同志同儕之間的豪情等等;如寫成書信,皆為情書。情書應有一個共同點,便是要真摯,要誠懇,不虛飾,不矯揉造作,不無病呻吟。不用贅詞,不須推敲,也不必引經據典。用最淺白的語言,來表達最真摯的情感,才是最好的情書。
- Oct 31 Sat 2009 22:23
快樂不簡單 丁凡
- Feb 21 Thu 2008 19:37
鹽水鎮歷史建築(網路轉貼)
昭和街屋 很多都被改建了 僅存少數 (以下參考網路資訊,多已不可考)
阿KEN兄貼的這一張照片為鹽水林清輝診所。林清輝是我曾祖母的弟弟,1930年代,我們家族上一代的伯父叔叔都由他帶去日本唸書的。
二戰末期時,林清輝被日本政府徵調到南洋當軍醫,所搭乘的運兵艦遭美軍擊沉,但他則幸運抱住漂流木獲救。
因林被徵調,所以診所有多出房間。又當時盟軍大舉對高雄及全台各地進行轟炸,高雄陳中和家族則遷到鹽水「疏開」。據母親說陳中和的太太孫款和二女兒陳聘還有最小兒子陳啟輝就是租住在這間診所內。陳中和有四個女兒,我母親並不知道是哪一個,二女陳聘是我猜測的。
陳中和八子陳啟清和太太黃金川全家則疏開住到鹽水「王仔國」(音)磚窯廠。1945年3月2日鹽水大轟炸清輝診所和磚窯廠都沒事安全,不久就回高雄了。
戰後陳家希望陳啟輝能迎娶我母親,但姑婆黃金川不贊成,說陳家太富有很難款待。這些故事恐怕高雄陳家也不知道吧。
以上參考網路資訊,已不可考
鹽水港老醫師與老診所
鹽水曾經是個繁華的城鎮,有不少名人望族,有財力培育後代學醫,另一方面,其他地區學醫歸國者也會來到鹽水開業,因此自日治時期起,不論是出身鹽水或到鹽水開業的醫師為數眾多,據文獻資料所知便有邱春木、李源(於六甲地區開設「鴻源診所」)、陳宗能、翁鐘五(耳鼻喉科)、黃吹箎(齒科)、王模(婦產科)、林清輝、陳添發、曾文貴(於下營鄉開設「文貴醫院」,建物已於2010.6.30被拆除)、莊陳氏淑女、吳塏堂、江崑霖、周登梯、黃調清、楊贊勳(公醫)、陳恆通(公醫)、葉秋源(齒科)、張榮宗(婦產科)、方逸川與方泰靈父子(芳山眼科)等等。
向安醫院已歇業,後代於台北開設向安婦產科,街屋前騎樓是著名豬頭飯小吃攤。
以現存老診所所在地點來看,早年診所幾乎都集中於布街(今三福路)及伽藍廟街至中街(與媽祖宮街合為今中正路前段、中段與後段)等本地最熱鬧的街道上,例如伽藍廟街的有楊贊勳及陳宗能的醫院,布街上則有陳恆通、林清輝、葉秋源、張榮宗等名醫分別開設診所,若加上市場口對面的芳山眼科,幾乎間隔數間街屋就有一家診所,離布街不遠處,還有地方名醫翁鐘五在此為人診療,可以想見當年這裡是鄰近村落的醫療重鎮。
贊勳醫院是目前後代仍在營業的唯一一家老診所,雖是後代執業,但地方人仍慣稱它為楊公醫診所。
生長於新營的知名媒體人陳浩曾經在某篇序文裡提到,小時候生病時,父親總帶他到鹽水街上一間小小日式房子裡看醫生,父親與老醫生以日語交談的情景,成為他童年特別的記憶。而昭和4年(1929)出生於台南縣下營鄉的老縣長李雅樵也在個人傳記裡寫到,戰爭時期時,有一次他耳朵長「耳疔」,到鹽水的翁鐘五醫師那治療,並將就醫證明寄到學校請假,結果因此陰錯陽差免去被日本人徵調進軍隊的命運,沒想到鹽水名醫的一紙證明單,讓他和死神擦身而過…。
這些著名的老診所,唯有楊贊勳後代楊德玄醫師仍於原址懸壺濟世,其他多已歇業,而老診所的空間,有的如現今派出所對面的陳恆通醫院已改建為新大樓,多數居民早就遺忘這段歷史;有的仍保留街屋空間,但承租給業者做為餐飲店或服飾店的店面,例如林清輝診所、張宗能的向安醫院及陳宗能的醫院,但從現有空間來看,仍可約略看出老診所的風貌;有的則是閒置荒廢、雜草叢生,如翁鐘五醫師故宅,老樹恣意攀生高過八角樓第二進建材建成的老屋頂端,景況令人怯步;
但是僅管如此,仍然掩藏不住它們在地方醫療史上風華的一頁及貢獻。
以上參考網路資訊,已不可考
來到褪去繁華的鹽水小鎮,走訪見證臺灣早期發展的月港遺跡,一趟收獲遠超出我想像的旅程;原來鹽水除了蜂砲外,還有如此多說不完的迷人滄桑史...............月津,真是不錯玩!!
先來一張"月津港風華再現計劃"裡的地圖,現在橋南老街是越來越紅了,週遭景點也整理得相當不錯,政府在這方面真是做得很用心,辛苦了 ^ ^ 若是按圖索驥來暢遊鹽水小鎮的歲月采風,一定可以玩得非常盡興,看著它這幾年的發展,有些小小的感動呢~~
來到新營車站對面的新營客運新營總站搭車,雖然它可是台南縣市唯二的客運,但可能是習慣了車次多多的興南客運,看到這路線雖多、但班次卻少到不行的時刻表(居然還有那種一天只有一班車的 o_o!!),有點小糟糕的感覺 -_- 幸好到鹽水的車還不少,先上車再說,要怎麼回來再看看吧!!
新營離鹽水很近嘛!!不到20分鐘就到了,來到橋南里下車,剛好是鹽水市中心的南端,附近就是橋南老街,不急著拜訪,在附近晃晃先!!看到一旁的古厝,很有意思!!不在於它頗有年份的建築,而是馬背上的山海鎮,第一次看到這種型式,滿新奇的呢~~ ( 颱風來時不會掉嗎? )
在南門路閒逛,路過這間奇怪的建築,說廟不像廟,但卻是拜關帝爺的,格局有些像台南市五條港的風神廟,該不會是私人修行場所吧!!還是不要太過打擾,快快閃人先!!
不一會兒便來到了今日的目的地---橋南老街,清朝時代大奎壁庄(鹽水)最繁華的市街,早期是西拉雅族居地,稱此地為大龜肉,康熙初年的《澎湖台灣紀略》已出現此名,後改稱大奎壁,相傳鄭成功部將何積善、范文章率兵來此駐防,參將陳永華次子陳漢光也曾率領大批泉州人來此移墾,開發時期晚於北部的汫水港,卻有後來居上之勢,康熙33年(1694)《臺灣府志》已有大奎壁莊的記載,其是鹽水港舊名,是當時諸羅縣治西南九個村庄之一,所以又被認定是鄭芝龍時期的外九庄之一,後為施琅私人產業,但可能因商業繁盛,稅收驚人,龐大利益令官方接手管理,以致康熙末年仍屬諸羅縣十七莊,但已不是外九庄~
橋南街因位於興隆橋之南而得名,清朝時倒風內海貿易興盛,其中時稱鹹水港的鹽水港是最繁忙的海汊港,位居倒風內海諸港之首,《諸羅縣志》對它的形容是"海汊,郡治往笨港大路,有橋,商船輳集,載五穀貨物",對於因港口貿易形成的市街稱"鹹水港街,屬大奎璧莊。商賈輳集",雍正九年(1731)清廷將佳里興巡檢從笨港移來此,1732年建立巡檢署,1788更名嘉義縣巡檢,因地形彎曲,所以又稱月港,由於居上游,加上身為水陸轉運中心,位居笨港街(北港)與茅港尾街(下營茅港)之間交通要道地利之便,使得橋南老街逐漸發展起來,更有"南瀛始街"'、"全臺始街"之稱,雖然說法誇張了些,但其重要性與熱鬧的景象不言可喻~~
康熙年間的臺灣府志都只見到其北方位於八掌溪的汫水港街,直到乾隆六年(1741年)《重修臺灣府志》才開始出現"鹹水港街(在大奎璧。為大市鎮)"的記載,短短幾年間便取代其成為附近最繁華的街道,亦是倒海內海諸港唯一出現郊行的城鎮,號稱鹽水五郊(糖郊,𥴊郊、市郊、水郊、米郊),《續修臺灣府志》時名稱已改成鹽水港街,位於笨港與鐵線橋之間的要道,屬於鹽水港保~~
但隨著倒風內海淤積嚴重,加上布袋築堤阻斷水流使月港喪失功能、不再行駛帆船,鹽水因此逐漸失去它往日采風~~日治初期屬於鹽水港廳鹽水港堡鹽水港街,鹽水港廳曾是台灣二十廳之一,當時對外唯一港口已是布袋港,在地傳言日本人在設計縱貫鐵路時本來打算經過鹽水,但地方人士擔心地龍被斬斷而阻止,使得路線北移新營,雖然這只是與事實不符的傳言,但昔日熱鬧的鹽水小鎮也就此沒落,1920年與週遭村庄合併改制成台南州新營郡鹽水街,此時已是繁華落盡的平淡小鎮,日治時期當局進行街區改正計劃,橋南老街不再是唯一聯絡道路,受到鹽水蜂砲盛名之累更是讓它幾乎被世人遺忘,但也正因如此才得以保存這一見證台灣早期發展史的重要遺跡,真是不幸中的大幸~~
p.s 據說這裡以前土埆厝更多,只是連續三次大水災使得這些房子都消失無蹤,真是可惜了~~
好久沒看到牛車了,記得以前小時候常常坐,這個該不會現在還在使用中吧??
橋南老街頗具長度,有幾百公尺長呢,除了後段有被行昌路切割外,大致還完整,只是房舍改建的零零落落,只有要快到北帝廟這一段比較能欣賞到較完整的老街風華~~
街道盡頭的右邊房子曾經是橋南街警察官吏派出所~~
路旁有一間橋南老街生活文物館,無人看守,頗為好奇,進去參觀一下沒關係吧!!
哇.......裡邊黑漆漆的~~真的有開放參觀嗎???但仔細一想,這個樣子其實還滿有fu的啊 ^_^
這應該是販售金露清酒的招牌,似乎是那位叫做大塚和三郎創立的店家,莫非是以前日本人來這裡開店時所用的招牌!!橋南老街在日治時代人氣似乎還不小~~~
後院有一棟破舊的房子與兩座小砲城,橋南老街古厝的滄桑與歲月的痕跡,反而要在這種地方才能見識的到~~
因地圖上說附近有一塊石敢當,便好奇轉進小巷來看看,走了幾圈都沒發現,赫然在路旁小角落裡看到這塊超小且有部份被埋入土中的石敢當,因為一直以是會擺在路沖所以才都沒發現,真是奇怪,不知為何擺在此處?? 據說因旁側這條通往南門路的小巷俗稱雞屎巷,當地人視其名不吉利,所以才擺設石敢當制煞 ???
老街上的著名景點就是這三間李家古厝,最左邊的已轉賣他人,門面有所改建修整,只剩右邊這兩間還保持當時的原貌,破碎的門聯、斑駁的牆面,還真是有那麼一點味道,據說昔日李家為附近一帶的大戶,以糖、鹽致富,創有"濤泉號"商號,這三間房舍便是其所經營的糖行所在地,但原本的李家古宅早已被拆,只能從這裡想像當年橋南老街繁華興盛的點點滴滴了~~
對面有兩間空房,聽說是橋南社區遊客中心,看到外邊窗下奇怪的支架、還有窗上一條條排列整齊的長條木板,經附近咖啡店老闆娘的指點,原來是以前開門要做生意時,把木板拆下來擺在支架上就可以做生意了!!好聰明的設計,真是會利用空間~~
不論是剛剛的李家古厝或是眼前這間傳統街屋,在台南市神農街及鹿港老街都還可找到相同的建築形式,像是桃園龍潭三坑老街也有類似的設計,不過是在窗戶下方做一個活動木板,要用時再立起,不用時便放下,同樣的在大門上都有留小門,可將貨物從半樓吊下給客人(為了交易安全??),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難得造訪,一定要好好欣賞才行~~
完全與建築合而為一的門牌~~
走進有些陳舊的咖啡館,看著牆上寫著"群英樓"的古老招牌、聽著老闆娘的介紹,實在是很難想像這裡在昔日曾是車水馬龍的大酒店~~
鹽水在日治時期由於鄰近岸內糖廠,因應大量工人進駐而出現不少娛樂場所,日治時期就已出現戲院、茶室、菜店、酒家,其中才藝出眾,更可與文人雅士吟詩作對的藝旦極受歡迎,是高級消費場,其中別稱水上飄的藝旦沈上飄,更是連黃朝琴也拜倒在其石榴裙下,甚至出現"若是看到水上飄、三頓不吃也不餓"的諺語,當年藝旦風光可見一斑~~
戰後亦出現不少酒店,延續鹽水自日治時期就遠近馳名的風月場所,連布袋、新營的人們也慕名前來,其中以醉花樓最著名,還有群英樓、月津樓、黑貓酒家.......它們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最晚退場的黑貓酒家也在改建成水仙里活動中心而消失,還以為什麼殘跡都沒留下,沒想到還能見到群英樓的招牌,有些小感動呢~~
隨便走走來到屋後,看到一個疑似古井的地方,看來還有在利用,不過已改用抽水幫浦了,這附近的古井不少!!甚至還有半月井,可以稍稍想像當年橋南老街大戶雲集的輝煌歲月~~
這就是只有在元宵節才會出現的超級小砲城嗎??
橋南街16號內部滿是南管清平社的東東,甚至還有昭和10年(1935)的刺繡--"御前清客",看著滿佈灰塵的半樓與小小的樓井、走在無人幽靜的老屋裡,看著古色古香的擺設,整個心思也跟著悠閒了起來~~~好想在這裡小憩一番,享受這寧靜的午後時光......
位於橋南老街與齋堂巷交界處的鹽水北帝殿,主祀玄天上帝,是老街的信仰中心,屬於護庇宮四角頭之一的三媽角頭廟,信眾來自鎮南四境,除了是過橋境公廟,還有竹圍尾、草店尾,至於觀音亭,似乎已劃歸二媽角,聽説廟前齋堂巷底的慈德禪寺是與庇護宮並列鹽水兩大名剎的著名廟宇,本想過去看看的,但接近時頌經聲此起彼落,不好意思打擾,安安靜靜地走過吧!!
....這個地圖.....有總比沒有好.......
轉個彎兒,就看到興隆橋了,哎呀呀!!代表橋南老街快到終點囉~~
據地圖所示,這裡是陳家古宅,看著精雕彩繪的墀頭與冰冷生硬的鐵門,真是一幅極不協調的畫面!!
老街上最最最著名的景點,莫過於這間有兩百多年歷史的泉利打鐵鋪,隨著逐漸靠近,打鐵聲也由小變大,越聽越有感覺,決定進去拜訪已傳承到第五代的李一男先生~~
與李先生相談甚歡,他還很熱心地介紹以前的刀和現在的刀不同之處,本來以前打的刀上面都有"K"的商標,刀面越大,"K"字也越多,最多有三個"K",但因為被當地民代指出如此無法推銷鹽水的觀光事業,便被強迫改為"鹽水"、"泉利",其實老先生也不以為意,如果現在誰手上擁有刻上"K”字的菜刀,記得要保留下來,可能在多年以後,或許會變為不得了的古董呢!!
本來平整的木頭窗櫺,因百年來經常讓客人們用手靠著,時間一久就變成了這副凹凸不平的模樣,歲月的威力真是不容小覷!!
這些看起來髒髒的水可是大有來頭,是取自"午時水",或許正因如此,用這"至陽之水"打造的刀具都是歷久彌新、鋒利異常,忍不住買了一把,看來可以用很久哦~
回望橋南老街,這個見證月港百年興衰的重要遺產,真是古意盎然~~
P.S 如果要拍攝泉利打鐵鋪,請記得要先向李老先生打聲招呼,不然他可是會不高興的哦!!
昔日熱鬧非凡的興隆橋僅剩橋下一丁點兒大的糯米橋墩遺跡,"興隆水月"美景不再,曾在詩人筆下浪漫滿懷的"月津八景"多數已消逝在歷史洪流中.......歲月的無情流轉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諸羅縣志》裡提到的"鹹水港橋:在大奎璧莊。架木為之"..............不會就是指興隆橋吧 @_@
這個導覽地圖就詳細多了,鹽水市中心一覽無遺,可惜景點介紹不完全,僅能當作參考用~~
雖然圖中沒有什麼標示,但是康樂路也是很值得一去的地方,曾經在鹽水引領風騷的三家戲院---建新(東文社)、永成、大榮,皆位於那條路上的鹽水點心城附近,其中以建於昭和16年(1941)的永成戲院規模最大,改建自昔日農會倉庫,如今遺跡建物猶存,若能加以改造,必能成為鹽水新一代熱門景點~~
月津國小旁,月津路12巷,便是"崇興行朱玄宮"的入口,據說是昔日藏興行所在地,也是以前的藏興街(就是說橋南老街的舊名並不是藏興街.....吧??)~~
很感謝路人甲伯伯的指正,不過說實在話,完全不知真假,無意深究,一旁看看就好~~
漫步月津路,巧遇月津國小,在這兒唸書感覺似乎比起在鹽水國小更詩情畫意呀 XD
1944年設立鹽水東國民學校南分教場,1946年改為鹽水鎮第四國民學校,1947年更名月津國民學校,1968年因應九年民國教育而改成月津國民小學,由於鄰近橋南老街、月津港遺址、鹽水舊城區,所以雖然規模不大,校內也沒有像鹽水國小那樣有著校園小神社景點,卻因地利之便,而成為遊客來鹽水一遊時最易親近的學校~~
鹽水橋畔,有一方刻著"月津港"的石碑,看來這裡應是已消失的月港遺址,見證鹽水曾被稱為"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璀璨歲月,如今絢爛歸於平淡,走在這寧靜的鄉間小路上,只能遙想往昔月津歸帆的盛況~~~~
早在鄭芝龍時期,鹽水港便與安平、鹿港並稱當時的三大商港,不但是台南縣最古老的都市,也是台灣最古老的小鎮之一,境內有八掌溪與急水溪兩河流經過,沙洲被水沖積,形狀與新月相似,所以才有"月津"或"月港"之稱,另外一說是當年來自大陸漳州的移民懷念故鄉,便使用原鄉港口的名稱來稱其月港,因漳洲月港確實存在,或許這個說法也有幾分可信~~
台北有新莊與舊莊之分,桃園有新路與舊路之名,這裡既然有鹽水,當然也有淡水(汫水),有機會的話應該要去北方的汫水里看看,那裡也有汫水港與汫水街,只是比不上月港與橋南老街就是了~~
在新營等公車時,正好拿到一本鹽水導覽手冊(主要介紹台灣詩路,可惜走路太遠就沒去 >_< ),赫然發現原來護庇宮對面有一條叫做"魚鱗巷"的巷子,可是地圖超簡略,只好隨便選一條走走(中正路111號旁),有沒走對也不曉得啊 T_T
據說昔日鹽水漁販挑著剛在月津港上岸的新鮮漁穫,就是走這條巷子到市場上叫賣,手上的魚鱗隨手抹在兩旁民宅牆上,路上亦有許多魚鱗掉落,故稱"魚鱗巷",這些魚鱗在月光映照下閃耀白色光輝,好似夜空中的銀河,所以又有"銀帶巷"的稱號,可惜曾見證鹽水港往日光輝的鹽水魚市場已被拆除,魚鱗巷裡魚鱗不再,當初若能好好利用,也算是小有潛力的觀光產業說~~~
不管是否有找到真正的魚鱗巷,即便鹽水魚市場早已消失無踪,但月津風華,卻永遠記在我心中..........
遠眺對岸,頗有親水公園的fu,在夕陽餘輝下漫步湖濱小徑,應該是很不錯的享受~~
這條河流經月港,所又有月河之名..........真是好詩情畫意名字呀 ^_^
回到中正路,剛才經過與西門路口,此地正是以前被稱做番薯纖市的下頭市場,從這往北開始進入鹽水市街菁華路段,從這裡到護庇宮的路在以前都叫做"媽祖宮街"(現在好像很流行恢復古地名),因為日治時代曾歷經市街改正,媽祖宮街、中街、伽藍廟街被合併為中正路,兩旁的房子還可看到當時留下的二層洋房街屋型式~~
中正路街屋的特色之一就是大多設有露台,所以若是拆掉露台,就會出現像圖中這般二樓大門直接面對馬路的畫面 ^_^
對這間電子賣場兩旁相似度極高的屋子感到有些好奇,因為一邊陽台上有一個大大的"橋"字,很自然就會想到另一邊應該會是個"南"字,不過應該不可能,純屬無責任猜測 XD
位於中正路旁的鹽水護庇宮,俗稱月港護庇宮,又稱"鹽水媽祖廟",是鹽水第一間廟宇,所在位置號稱擁有絕佳風水地理的鳳凰穴,相傳明鄭時期便已存在,供奉糖郊崇興行在天啟三年(1623)從大陸湄州迎來的媽祖神像,又稱糖郊媽,從廟內碑文來看,康熙五十五年(1716)以前都還只是一間小廟,《諸羅縣志》亦記載"天妃廟.....一在鹹水港街,五十五年,居民合建",應是這年擴建廟宇並改名為"護庇宮",數百年來都是鹽水地區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光緒與大正年間都曾整修,廟宇在皇民化運動中被改為穀倉以致建築損毀,幸好所供奉神像有先請出放置民宅,1959年重建,1972年完工,因為鹽水港是倒風內海第一大港,使得信仰圈範圍甚廣,涵蓋新營、後壁、布袋、義竹....等地,鹽水境內則分為四角頭(大媽角、二媽角、三媽角、太子爺角),鹽水市中心則以二媽角為主~~~
廟內門神與壁畫彩繪據說是台南已故國寶級大師潘麗水師徒歷經十月的精心傑作,因為頗具歷史,廟內重要文物不少,值得一探,可惜今日無緣見識庇護宮頗負盛名的"捻米卦",只好下次有空再來看看了~~~
奎壁書院建於乾隆46年(1781),是鹽水最早的教育設施,初名奎壁社,道光11年(1831)改為書院,相傳嘉義縣武秀才、出身漚汪的抗日義士林崑曾任山長,可惜書院建築現已不存,據說遺址就在護庇宮附近,若能復原或是立個解說牌,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
廟內現存的三方石碑,是護庇宮內重要文物資產,上面皆用"月港"來稱呼鹽水,都未見到"月津"之名,這個有點浪漫又帶點詩意的雅號似乎只是當地的俗稱........吧!!
廟內有三座石碑,左邊數來第一座是乾隆60年(1795)的《重新庇護宮碑記》內文提到的此廟建於康熙丙申年,正是康熙55年(1716),這點與《諸羅縣志》記載”天妃廟……一在鹹水港街.五十五年,居民合建”相符,而且當時廟名就叫做護庇宮,但更吸睛的光滑平整的碑面、蒼勁有力的字體,整體狀況比起隔壁同治年間的古碑還要好上太多,據說廟方是碑面磨平再重刻字…..也太奇葩的保存方式,百年文物也能這麼玩呀 @_@
中間那塊是同治四年(1865)的《重興護庇宮碑》,裡邊卻將創建年代改成雍正時期,其中捐獻名單中有墩山,不知與中正路上的墩山堂有什麼關聯 ? 然後通篇沒提到鹽水,只有月港,剛才那塊乾隆年間的碑也是一開頭就提到月港,雖非正式名稱,但當地自古以來很愛用它做鹽水代名詞呀~~
最右邊的是乾隆47年(1782)的”府憲示禁”碑,正式名稱是”嚴禁地保串棍藉屍嚇索碑記”,臺灣府知府蘇泰明示地保差役若遇遊民乞丐屍體應收埋並禁止藉機向地方人士勒索錢財,文末提到”塩水港七境”,是信奉鹽水媽祖的信眾所住街庄,即是護庇宮四角頭的前身~~
中正路往北過了護庇宮就是以前的"半街",又稱"中街",疑似因為這裡剛好介在庇護宮與伽藍廟之間而得名,本來不以為意,但在聚波亭看到一個大正五年的匾額,是鹽水港中街人士所獻,才會對它感到興趣,看來這裡自日本時代便是很熱鬧的地方了~~
墩山堂中藥房是鹽水中正路上著名的老店,不過比較有興趣的是上面那個其商標代表的大公雞,似乎搖搖欲墜,颱風一吹不曉得會不會掉下來 ??
逛完傳統建築的橋南老街,來到中正路上觀賞僅存的洋樓街屋,當作轉換心情,也滿有意思的~~
那個被路牌擋住的建築據說是陳宗能醫師所開設的醫院,他在1921年擔任鹽水港信用組合長,1922年暫代鹽水街長(1923年真除),曾將其研發的棉布天藍染法發表在台灣共進會而獲得銅牌賞,也曾發明感冒特效藥陰陽散,歷任鹽水港街協議會員、鹽水商工會長,是在日治時期非常活躍的人物~~
如果不是這個招牌,也不會曉得這裡是贊勳醫院,日治時期就開業至今的老醫院,是當年鹽水街眾多醫院中唯一仍營業至今的~~
創立者楊贊勳是總督府任命的公醫,所以他在鹽水人稱楊公醫,他的大哥楊慶祥也是公醫,在新營開設仁壽醫院,三弟楊朝花則與許文龍開設奇美企業並擔任第一屆董事長,三兄弟的父親楊允中則是著名的新營仕紳~~
看這建築形式.....銀峰冰果室似乎也是鹽水老店之一,原本是八角樓第一進建築,1935年配合市街改正拆除另興洋樓街屋,1945年毀於空襲轟炸,不過看這樣子,似乎不是重新建造,而是將原本頹圮的建築再加以利用,然後用招牌遮住殘破的二樓.......這樣也行 3_3
沒想到它竟是鹽水古蹟之首---八角樓所有者葉家大房後代所經營,唉呀!!當時不曉得,不然和老闆相談一番,或許可以了解更多八角樓不為人知的小故事,才不致讓這次鹽水之旅有點走馬看花,好可惜啊!!事前功課作得不夠 T_T 要好好反省反省 >_<
轉進中山路,便會看到鹽水最最最重要的景點---鹽水八角樓,來到鹽水沒去橋南老街走走不要緊,但若是沒去拜訪八角樓,就等於到九份不去基山街,可是白來一趟了呢~
鹽水八角樓是當地經營糖郊葉連成商號的葉開鴻建於道光27年(1847年)的雙層建築,是鹽水在清代最高的建築物,因此能夠俯瞰遠眺月港,原本是座西朝東的三進大厝和後花園,第一進因道路拓寛被拆掉,第二進在日治時期為紀念貞愛親王住過這裡而打算將第三進改建為紀念館,便將第二進建築拆除,賣給翁鐘五做為興建自宅的材料,並在庭院內立碑(光復初期差點逃不過被毀的命運,當時葉家子孫便以水泥塗抹覆蓋字樣,直到近年外層剝掉,才能有幸看到這曾存在過八角樓的歷史),後花園則是在政府來台後被徵收改建成郵局,終於形成現在僅存第三進的八角樓模樣~~
建築特色:屋頂呈八角形且為歇山式;整體以福州杉木建造,一、二樓以十二支大木杉貫穿支撐,不著釘鉚,全部以榫接完成;以大量的「格扇門」當壁體。八角樓的正面,舉目所見皆為木造,素面造型,簡樸渾厚,如施以雕琢,處處表現出作者的匠心獨運;反觀八角樓後面牆壁,又是另一景象,下半部為大形石條,上半部則為整齊漂亮的幾何圖案紅磚壁,可以說是臺灣閣樓宅第的經典之作。在此逗留期間還看到一些建築系學生來此地朝聖!!!不論在各方面,八角樓確實是鹽水地區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
葉開鴻是清代鹽水著名糖郊商人,其長子葉瑞西繼承家葉在日治初期再領風騷~~
葉瑞西在同治三年(1864)通過台灣道丁曰健主持的院試考取秀才,光緒七年(1884)由台灣道張夢元選拔為增生,光緒14年(1888)經由台灣布政使沈應奎及巡撫劉銘傳考選上訓導並加中書科中書銜,1892年任職台北府新竹縣儒學正堂,乙未戰爭曾率眾抗日,後不敵歸降,由於深具名望,日方邀請擔任保良局長,1897年總督府佩授紳章,其間曾向臺南縣知事磯貝靜藏請求返還被憲兵隊佔據的的八角樓,後任職臺南縣參事、嘉義縣參事,1899年因總督府實施鹽專賣,與翁煌南分別擔任鹽水港鹽務總館的承辦與支配(經理),他曾與王雪農合資創立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亦曾參與明仁吟社,與楊式金、翁煌南合稱月津三名士,1910年開始擔任鹽水港區長(1913年由鄭朝楹接任),1912年去世,是日治初期鹽水葉家代表性人物~~
據說窗櫺上的花鳥瑞獸雕飾採用茄苳入石柳的工法,即是將淺色的石柳木或是黃楊木鑲篏入深色的茄苳木,通常是先雕刻好圖案或是組合後再細部修飾,利用深淺不一的色澤來強調立體感,府城特有工藝,用在八角樓則是呈現渾然天成的藝術佳作~~
八角樓的雀替很特別,不知該算仙鶴還是雀島,口中居然嘴著東西,大門前方兩隻分別嘴啣書、畫,惟妙惟肖耶.....立馬想到應該還有棋、畫,後來才知在二樓,今日無緣見到囉~~
據說除了棋琴書畫,還有代表四季的花兒,分別是牡丹(春)、荷花(夏)、菊花(秋)、茶花(冬),這兩塊插角上的花朵,估計應是菊花與茶花,真是不簡單,好用心的設計,石雕雖然精采,今日才知木雕也能闖出一片天 ^_^
八角樓門扇甚多,而且全都是直條漏明架構的格扇門,未施任何彩繪,保持原木樣貌,一整個超樸素,若非近距離觀看,還真分不清哪些是門 ?哪些是窗 ?
走進八角樓,仿佛來到一座藝術的殿堂,處處充滿幽然古意與耀眼燦然的精雕裝飾,尤其是推開窗戶發出的那種咿咿呀呀的聲音,周遭空氣瞬間凝住,有種回到古代的錯覺~~
p.s 想要一睹八角樓全貌可能要到附近民宅頂樓才能達成,由下往上看不易體會它那恢宏的建築氣勢~~
對於這棟位於八角樓北側的雙層建築印象頗為深刻,因為屋內唯一能上去的樓梯,就是通往這兒,走到底還能將木門打開,那股吚吚呀呀的木頭磨擦聲響,超讓人起雞皮疙瘩的 !!
這座"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建於昭和18年(1943年),為了紀念伏見宮貞愛親王在明治28年的入侵台灣的乙未戰爭時曾在此處設立指揮所而立,畢竟是日本殖民時期的遺跡,一度差點被毀,所幸葉家後人的搶救維護,在政治煙哨味漸歇的此時,才有機會一睹它的采風~~~
本來還有一個紀念館,不過現在似乎消失了,只剩下石碑供人懷念囉~~
由於一樓磚石結構極極其宏偉,讓二樓的木造樓閣更加醒目亮眼,八角樓各邊長短不一,乍看下頗似龜殼,所以又稱八卦樓~~
八角樓在日治時期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以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的名義指定為史蹟,戰後卻成為當時社會氛圍欲除之後快的日本殖民殘跡~~
由於這棟建築對於鹽水葉家意義重大,戰後初期希望政府將其名列古蹟,以便有經費修繕,但因葉家後代不放棄所有權而僵持不下,一度因中山路拓寬而被迫拆除,最後妥協將十六米道路降至十一米,拆除部份地基才勉強過關,由於八角樓定位不明,葉家一度考盧將整座建築拆遷至日本保存,當時是轟動全台的大事,直到1997年舉辦鹽水製糖一百年活動,透過時任文化局長的葉家四房後代葉佳雄居中協調,葉家才決定與政府合作出資維修,現貌大部份是那時成果,直到2000年文資法修正,才終以歷史建築的名義納入古蹟之列~~
2001年曾被選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第七名的八角樓,做為鹽水最具代表的經典建築也曾遇過拆遷危機,幸好經過許多前輩的努力,才讓後人有機會欣賞這美麗優雅的建築物~~
屋頂看似歇山式,也是兩端各四條垂脊(上面有三腳蟾蜍雕飾),但對照一樓牆壁與馬背位置,比較像是用硬山屋頂湊出的假歇山,不過很特別的是上邊居然有壁鎖......這個不算釘鉚吧 @_@
八角樓位於連成巷內的竹節書卷窗,做得還真像是一本展開的卷軸~~至於門上的石雕菊花門簪,是為了紀念伏見宮貞愛親王在乙末戰爭初期曾住過此所設的,菊花是日本皇族的象徵,可見八角樓在日本時代受重視的程度,沒在光復初期被破壞,算是偶然的幸運吧!!
可能是因為葉連成商號的關係,才使得八角樓後方的巷子,被稱做連成巷 ?
這條中山路位因位於月津港後邊(北面,相對於港口機能集中的南面而言),故稱"後街",不但是中境里與水仙里的分界處,同時也是連成巷與王爺廟巷的分水嶺~~
比起熱鬧的中正路,這裡真是安靜~~古厝也不少,是適合散步的好地方~~
連成巷對面就是"王爺廟巷",名氣似乎比連成巷、一銀巷還來得大,巷內古風十足,走在這裡可以充份體會傳統聚落的簡單樸實,與耳邊傳來陣陣的車聲形成強烈的對比,好一條恬靜幽然的小巷子,比在橋南老街裡更能沉浸在月津風華的餘輝中呢~~
走到底便是廣濟宮,剛好就在護庇宮後方,因主祀池府千歲,故俗稱王爺廟,巷名應該就是由此得來的吧!!
"連成巷"因位於葉連成商號後面,故得此名,這裡幾乎改建的差不多了,滿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現代化鋼筋水泥建築,僅能從極少數班駁的磚壁照映此地曾經有擁有過的葉家傳奇、絕代風華~~
連成巷出口就在三福路上,真是相當地不起眼,一不小心就會錯過 >_<
來到伽藍廟附近,這裡剛好位於鹽水重要的四條路中央,看著車水馬龍、人潮熙攘,想必這裡應是鹽水最繁榮的菁華地帶吧!!
"伽藍廟"在中正路底,地位重要,主祀伽藍尊王,因為曾毀於二戰砲火,現存小廟是1958年重建的~~
前段的中正路便是"伽藍廟街",日治時期在市街改正時把它與中街、媽祖宮街合併在一起,便是現在的中正路
日據時代唯二的公設市場中目前還留下來的便是這間俗稱"頂頭市場"的公有零售市場,1991年改建成現貌.........算是歷史遺跡嗎??至少鹽水經濟重心從媽祖宮街移到伽藍廟街後,這裡曾扮演過相當重要的角色~~
沿著三福路前往武廟路,這裡在清朝時是著名的"布街",不過現在就只是一條平凡的街道,熱鬧程度完全不能和一旁中正路相比~~
布街也曾出現不少醫院,以位於街角這間最有故事性,林清輝醫師曾在此開設診所,他長期擔任鹽水鎮衛生所長、臺南縣衛生局長,對於推廣地方衛生不遺餘力,亦花費不少心思治療與預防當時盛行北門的烏腳病,也算鹽水地區相當著名的杏林傳奇人物~~
走在武廟路上,因為日治時期曾拓寬過,故稱"新街",鹽水蜂砲著名的主角--武廟,同時也是護庇宮二媽角的角頭廟,就在武廟路的尾端,在這裡已經可以想像此地元宵燈節時萬人空巷、熱鬧非凡的盛況~~
相傳鹽水武廟建於永曆22年(1668年),雖然外貌新穎,但也算是鹽水地區著名的古廟,不過它最著名的地方莫過於與鹽水蜂砲有關~~
歷年來經過幾次重修,嘉慶八年(1803)鹿港泉郊日茂行林文濬曾捐款修繕,廟宇規模大致底定,相傳光緒初年,鹽水鎮因瘟疫肆虐己歷二十餘年,以致人煙稀少,沃野之地成狐兔之鄉,當地居民便在正月十三集聚武廟恭請關帝爺繞境驅邪,除疫祐民,而神轎所到之處,爆竹齊放,燄火連綿,香火繚繞,一直延續三天,直到元宵夜才結束,結果隔天瘟疫漸消,從此便成為鹽水重要的節慶,雖然現在慶祝時間已從三天改為元宵節當天而已,但"北天燈、南蜂砲"的慶典活動早已聞名全台,每年元宵節這裡都會擠進數以萬計的遊客,真是好不熱鬧~~
可惜今日並非元宵佳節,自然也沒有蜂砲,不過這裡還頗受歡迎,香客往來眾多,停車場有幾部從外地來的進香團包的遊覽車,其實除了蜂砲,武廟內有許多相當珍貴的文物值得參訪,例如全台僅有的唯二樑籤、正殿聖旨匾、重修武廟碑記、古木聯、御路石、金龍門神......等,不愧是國家一級古蹟~~
附近有一尊超大的關公像,就算不清楚的傢伙迷路到此,也會曉得一旁的廟絕對是關帝廟 ^_^
沿著文武街朝西方前進,走到底就會看到鹽水火車站,超安靜!!只有幾位老人家坐在樹下聊天,好悠閒啊!!
岸內糖廠建於明治34年(1901年),隸屬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日治時期四大糖業公司之一)所有的岸內製糖所,擁有第一工場(1904年2月運轉)、第二工場(1911年10月運轉),是台灣最早使用耕地白糖的糖廠(粗糖不回日本而在本地精製白糖,大幅降低成本),岸內糖廠內的那兩根大煙囟在二戰時間被美軍誤以為是軍事重地,以致鹽水鎮在戰爭時受創嚴重;新營糖廠是鹽水港製糖旗下第二間製糖工場,稱做新營製糖所,1908年、1936年建立第一工場、第二工場,鹽水車站就是位於這兩座糖廠之間的糖業鐵道車站~~
明治42年(1909)開始經營鹽水到新營約8.4公里的客運營業線(大正二年(1913)再延伸至布袋,舊稱布袋嘴線,大正九年配合市街改正更名布袋線),這讓鹽水車站成為台灣第一個提供載客服務的糖鐵車站 !! 在早期不僅是運糖的重要通路,也是民眾前往新營再轉往他處通勤求學的重要交通工具,因為自己經常坐公車或火車出外旅遊,所以非常能夠深刻體會鹽水車站在早期的鹽水居民心中是有多麼的重要!!
因為鹽水車站屬於新營糖廠布袋線,所以在上邊可以看到新營總廠的字樣,布袋線做為台灣糖鐵第一條營業線,也曾經做為運鹽鐵道,沿途車站多半還保留了下來,位於八掌溪北岸的義竹車站也是相當值得一探的五分車站~~
車站內部不開放,可惜了,只能看看外邊的建築,不知為何,台糖的mark被挖掉了~~
看來鹽水車站附近又要多一些有的沒的東東,不曉得目前看到的景色將來會有多大的變化~~
走到車站後方,簡易的月台、台糖的五分車鐵道、台鐵的七分車鐵道、特殊的三軌並行遺跡都還尚存,它們是新岸線與布袋線,還有中間交錯的橫渡線,熊熊一看還真是有那個糖鐵車站的樣子,另一旁便是黑到不行的台糖倉庫,雖然改建過後的鹽水車站已不復往日原貌,以前的人們也曾像我這樣在這裡駐足等待五分車的到來嗎??
往北走來到金和路,同時也是五分車鐵軌橫跨馬路的平交路口,真的是完全廢棄了,如果可以改建成自行車道,連結岸內糖廠與新營糖廠,騎著單車縱橫曾經輝煌的五分鐵道,尋訪糖鐵殘跡與遺落車站,絕對會是人生一大快事~~
看到大眾廟的北營,代表目的地快到囉 !! 話說這處祭祀五營神將之地規模好似一座小廟,是目前看過最大的,雖然是少見多怪,但原來也能建成如此型式,又學到一點知識囉 ^_^
在武廟路南段看到聚波亭的山門,這裡也是鹽水港古河道文化遺跡之一,相當值得一探究竟~~
明永曆16年(1662年),鄭成功部將何積善將軍,在現在的大眾廟前新開闢一處港口碼頭,港內船帆商旅聚集,何積善將軍有感於商旅往來勞頓,便在碼頭西側古榕樹下,蓋了一座涼亭供商旅休息之用,由於此處是由急水溪、八掌溪與海水匯集之處,波浪起伏,水色澄清,故取名為"聚波亭",文人雅士常聚於亭內,吟詩頌景,佳句不少,而夜間船隻返回港口時,滿江漁火,異常美麗,自此"聚波漁火"便成為月津八景之一。
乾隆六年(1741年),信眾為感念供奉於船上的雷府大將軍的庇佑,便集資在港邊古榕樹下建廟,廟名沿用"聚波亭",又稱之為"大眾廟",鐘樓和鼓樓好像在整修中,不知何時才會建好~~
廟旁的廣場一堆老人家聚集在這裡,好像在聽攤販叫賣,超專心~~連我從前方經過也沒什麼人注意呢~~
似乎剛刻好不久!!不過有些地方可以改進,例如"月港"改稱"月津"可能比較好聽些,另外就是那個"鹽水月港八景之首"怪怪的,寫"台南鹽水"不就得了嗎??
一旁有個休憩平台,可以看到不遠處的興津橋,至於前方這條小小的河道莫非就是古月港的遺跡,看著涓涓細流,月港會消失沒落果然不是沒有道理的~~
就是這塊在聚波亭內,寫有"忠義浩氣"的匾額,才讓我尋找並認識了鹽水中街的所在地~~
據說廟前便是昔日熱鬧非凡的月港碼頭。月津八景之一,入夜後漁船停歇所形成的點點燈光---"聚波漁火"早已消失無蹤,只能從寧靜的廣場與偌大的菜園來想像當年的盛況,更能體會滄海桑田的歲月無情~~
往回走到武廟路與三福路的交叉口,便可見到建於大正六年(1917年)的第一銀行鹽水分行,外觀多宏偉就不用提了,在黃朝琴(出身鹽水)擔任一銀董事長期間,即便附近已有了第一銀行新營分行,但還是在鹽水成立了分行,在那個寧靜的鄉村年代是有些奇怪的作法,應是為了照顧自家人,可約略看出黃朝琴當時的勢力有多大~~
在第一銀行靠近一銀巷的下方位置看到一個小牌子,上面寫著"古看西街",哦 !! 是指哪裡啊 ??
後來才知是指武廟路南段(三福路與西門路間),在鹽水港尚未完全淤積前,在此向西可看到鹽水港風光,後來黃朝琴先生(前省議會議長),見到太陽西下時,金色陽光灑滿大地之美景,深受感動,因而在此刻字"古看西街",這麼一處有意義的地方,手上的導覽圖居然沒有註明,很可惜呢~~幸好有發現,算是意外的收獲~~
第一銀行旁有條小小的巷子,會對它產生興趣是巷口左方牆上有著"一銀巷"的mark,好特別啊!!感覺不像是一條很古老的巷子,據說這裡曾是金紙店的後巷,當時隨處可見金紙銀箔飛舞其中,所以又有"金銀巷"之稱,頗有意思,去看看吧~~
看到一旁奇特的遺跡,僅剩柱子及屋頂(拜亭 ??),後來才知是別稱"後街堂"的修德禪寺遺址,現在它已搬遷到治水路,所以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貌~~
據說此地已改建成修德拜亭廣場,現在是鹽水相當著名的觀光景點,來此一遊還可以順道探訪一銀巷、連成巷、王爺廟巷的古老巷弄采風,CP值可說是非常高呀 ^_^
一銀巷內蜿蜒曲折,日式房屋與傳統古厝彼此錯落,呈現的是與王爺廟巷是完全不一樣的獨特古巷風情,這些在鹽水地區、微不足道的小地方還真是相當有看頭呢!!
一銀巷走到底剛好接到連成巷,走在鹽水小鎮的小巷子裡真的好有趣哦!!
沿著南門路往南走,快到172縣道(忠孝路)時,看到一個站牌,也好,就在這準備搭車回新營吧!!雖然此地有三條不同路線的車會經會,但一天都不超過十班 ><,在南部縣市坐公車真是耐心的考驗 -_-
"竹圍尾"有另外一個意義,這一帶相當於昔日鹽水竹城的南門附近(看到南門路就差不多猜到了!!),走到這裡,算是出城,也代表今日鹽水之旅告一段落囉!!
回到新營車站有些delay,加上時間估計有誤 >_<,太陽就要下山了,來不及造訪林鳳營車站,一睹夕陽輝映的美景,可惜了,下次有空再說吧!!
回到台南已是夜幕低垂~~好久不見,台南車站是越來越花俏了~~
以前經常往來新營與佳里之間,鹽水對我來說,只是一個路過的平凡小村落,今日稍稍走訪,沒想到這裡是一處如此美麗的地方,居然沒能早點發現,當初的刻板印象---鹽水=蜂砲,結果便未能深入去了解鹽水是怎樣的一個地方,真是要好好反省反省!!
鹽水還有很多值得一訪的著名景點-----岸內糖廠遺跡、王得祿夫人故居、西門遺址、朝琴路(竹仔街)、鹽水天主堂、鹽水國小內的小神社、翁家大厝(建材取自被拆的八角樓第二進殘跡)、五十三將軍廟、牛墟遺址.........還有好多,懶得寫了~~反正就是一個有很多值得逛逛的小地方就是了!!!
月津真是一個適合悠遊散步的好所在,雖然這裡有提供導覽服務,不過還是喜歡那種在小巷中尋覓探險的感覺,從橋南老街出發,漫步魚麟巷、王爺廟巷、連成巷、一銀巷、古看西街、八角樓、鹽水車站.........雖然不一定可以找到想要的東西,但有時也會有另類的發現,巧遇的驚喜總是能令人回味無窮 ^ ^
Reference: https://hwsln.pixnet.net/blog/post/50977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