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許多企業是以「代工」為主要業務,在長期低毛利的環境下,組織總是以精簡、控制「成本」為手段,達到獲利的目的。

不過,多數的企業並沒有真正理解何謂「成本」,也就不知道如何管理成本,才能妥善分配資源。

 

破除成本的 3 大迷思,釐清經營的原因與結果

長期觀察企業的實務運作,我發現很多公司經常會有 3 個「成本迷思」:

迷思 1:無法釐清長期和短期成本的重要性

像是為了快速下降短期成本,就減少研發費用,反而影響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就是企業不懂得取捨長短期成本。

迷思 2:誤以為大企業、大訂單就是好客戶

大公司或大訂單通常會要求「客製化服務」,公司必須投入更多人力及財力,不僅壓縮利潤,甚至得賠本提供服務。

迷思 3:看不清隱藏成本,導致資源誤用

製造業時常囤積貨品,忽略了背後產生的管理、儲存、資金及報廢等成本,很難看出企業表面上獲利,實際上卻是虧本的狀況。

這些成本迷思為什麼會持續發生呢?關鍵在於企業缺乏結合策略發展的「原因」與「結果」的數據,以致無法徹底解決經營績效不彰的問題。

一般來說,企業經營管理的「原因」包含時間、品質及產能資訊,比如說判斷品質好壞的資訊來自於「品質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經營管理的「結果」則是收入、成本及利潤資訊,像是「財務報表」。經營者在做判斷時,如果無法將「原因」與「結果」的資訊整合,自然無法做出對的管理決策。

運用 AVM 的 4 大模組,掌控經營的成本與價值

我自 1986 年研究作業制成本制度(ABC,activity-based costing)至今,將成本及利潤等「結果」資訊,與不同管理制度的「原因」資訊結合,進一步發展出一套架構完備的整合性管理制度,也就是「作業價值管理」(AVM,activity value management)。

AVM 包含 4 大模組,每一個模組都可以產生「原因」與「結果」整合的資訊,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的績效管理。

1. 資源模組

以財務報表上的費用(結果資訊)為起點,找出各項費用發生的原因,稱為「資源動因」。透過「資源動因」,將費用合理地歸屬至資源耗用的作業中心(各部門)。

以公司的房租費用為例,就以各部門使用的坪數計算,將租金視為「結果」資訊,使用坪數當成「原因」資訊,當部門使用的坪數愈多,負擔的房租費用就要愈高。

2. 作業中心模組

確立各部門的作業執行者,像是人或機器,進一步將資源模組產生的各部門費用,歸屬至負責的作業執行者。

例如,工廠的 A 機器 7 月份可使用 25 天,每天運作 12 小時,標準產能為 300 小時(25×12)。若 A 機器每月的折舊費用為 3 萬元,則 A 機器每小時的標準成本為 100 元(30,000÷300)元。這項資訊就是設定「標準工時」及「標準成本」的基礎。

3. 作業模組

透過作業中心模組釐清各部門產生的費用之後,進一步標示出各作業的屬性是品質、產能、附加價值或顧客服務。換句話說,將作業流程拆解得更精細,以釐清超用或剩餘產能的情況。

如前例,假設 A 機器在 7 月實際上只使用 250 小時,50 小時就是剩餘產能。而在這 250 小時中,A 機器有 50 小時(成本 5000 元)的「修理作業」、50 小時(成本 5000 元)的「重製作業」,僅有 150 小時(成本 15,000 元)是具生產力的作業。

4. 價值標的模組

價值標的包含產品、顧客、通路和員工,視管理決策的需求而有不同。藉由分析前 3 個模組(原因資訊),可以計算出每一位客戶、通路或產品各耗費企業多少資源。接下來,對照價值標的實際創造的營收或利潤,就可以知道成本與價值是否相當。

如此一來,當顧客提出「客製化服務」的需求,造成產品規格不斷修改,產生許多「重製作業」;或是顧客要求企業協助管理及屯積「存貨」,所產生的大大小小的「隱藏成本」,就可以透過 AVM 了解成本消耗的原因,進一步對症下藥,採取正確的改善對策。

藉由 AVM,將「原因」與「結果」的資訊結為一體,企業不僅可以明確掌握每個客戶、產品與通路的成本及價值,也能夠透過獎懲設計,改變組織的行為和企業文化,讓資源集中在策略目標上。

Reference: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columns/view/56617

 

 

上海結建民防建築設計公司,成立於 2004 年 3 月 23 日,專門做地下空間設計和防空工程,年營收約 5000 萬人民幣(約合新台幣 2 億 2000 萬元)。

創業之初,總經理陳力新主打客製化設計、附加多樣服務,成功打進市場,收入連年成長。不過,2008 年金融海嘯重創市場,給了他一個警訊,促使他重新調查市場規模,發現 2015 年將是房產從高峰轉向下跌的轉折。為了繼續發展事業,他有了推動公司轉型的動機。

 

轉型就像「刮骨療傷」,要經受住員工抗拒與反彈

2012 年,陳力新剛接觸到 「作業價值管理」(AVM,activity value management) ,就找了我一起試著重新拆分公司內的工種和工序,並要求員工記錄每個工序的工時,以計算對應的作業成本。

到了 2015 年,他在公司找一個試點單位推動 AVM,正式將每項作業、成本和可創造的收益連結在一起,清楚掌握每個員工的工作具備多少價值,藉此削減浪費的工時,並計算出每位顧客及每個專案的成本和利潤。

在此同時,我們也花很長的時間重新釐清企業策略,最終決定:針對少數的「高價值客戶」,維持客製化服務;至於其他大多數客戶,則只提供技術團隊開發出的電腦設計模組服務,降低客製化的服務成本。

回想在短短幾年裡做出的重大變革,陳力新坦言,他內心痛苦不堪。因為這些看似正確、合理的策略方向帶來的短期結果是,失去兩個共同創辦人、極高的人員流動率、銷售總監和經理集體離職,公司收益大幅下滑。

「這就像是關公在刮骨療傷。」宣布要求員工填寫工時紀錄表之後,爆發了第一波離職潮,「他們發現無法混了。」不料,走了一批想偷懶的員工,居然還有第二波離職潮,因為很多員工不能接受新觀念。

 

以往,設計行業的薪水加給是採「計件制」,按照工種的貢獻度和完成件數發獎金。推動 AVM 後可以看出,有些員工負責的事相對較簡單,理應調整獎金,轉分給工作更有價值的員工。然而,「既得利益者不會願意改變」,他們認為改革違背行業規則,甚至鼓動公司內的菁英一起走人。

時過境遷,陳力新現在已經能正向地看待員工離職,

「以前我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說服和溝通,更多時候只達成表面一致,但現在公司價值觀一致,管理也一致,才能讓組織快速地轉型及升級。」

在組織內落實新制度,CEO 做對的 4 件事

在承受極大的壓力之下,陳力新是怎麼成功挺過,讓公司轉型成功,現在已經帶進新的營收,利潤也一直成長呢?我從這幾年的觀察,整理出以下 4 個關鍵:

1. 及早意識到企業危機

陳總在創業不到 5 年,就意識到所處行業可能的危機,這是我認為台灣大多數中小企業都缺乏的 「變革思維」。

因為及早意識到既有生意模式的衰退,他一路尋求轉型的機會,才會找到 AVM 這套新的管理方式,積極導入公司。

2. 新規定、新制度,老闆帶頭做

導入 AVM 時,公司會要求員工填「工時紀錄表」,準確記錄每位員工、每項工作的工時,員工不免有「被監視」的負面聯想。

為了鼓勵員工接受新制度,陳總親自帶頭填寫工時表,

將自己的工作項目和工時全數公開,告訴員工「這不可怕」,只是讓每個人的工作付出得到對等評價的工具。

3. 依工作重要性、貢獻度,調整獎金制度

有了工時、工種和績效成果的資訊,陳總據此重新調配了獎金。舉例來說,他發現員工到設計現場服務的時間,比他想像的長。考量到現場服務是提升顧客滿意度和績效的關鍵,他就把需要做現場服務員工的獎金提高約 10%。

另外,他也察覺到,績效不彰專案的共通點是「培訓時間」偏低,導致新進員工失誤過多,從而損失客戶。為此,陳總設立了新規定:當員工接受培訓的時間占他總工時的 5%,就可以領取獎金;其中,培訓時間包含自主學習和培育他人,後者等於是鼓勵資深員工傳承經驗,協助加速新人上手。

4. 找出合適的團隊「試點」,成功後再推到全公司

很多公司都有類似經驗,要推出會違反既有工作習慣的新規定時,員工多少都會反彈。因此,陳總在導入 AVM 時,刻意先選擇一位心態開放、樂於改變的主管擔任副手,由他的團隊進行試點。

當試行團隊做出績效之後,陳總立刻按照事先談好的新獎金制度給予激勵,團隊成員平均薪資提升 10%,也成功吸引其他團隊加入,逐步將 AVM 推廣到整個公司。

 

Reference: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columns/view/5697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NE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