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到春雨!他把水田變旱田,不用再跟竹科搶水
老天不下雨,還得和鄰居竹科搶水用,是新竹水稻的一大「旱」事。青農劉政祐顛覆逾百年農法,用農友「看不慣」的乾式播種栽培,成功克服缺水困境,讓氣候變遷不再成為阻力。
6月底,金黃色飽滿稻穗準備收割。在距竹科僅半小時車程的新竹新豐,一邊種高科技,一邊種的是台灣最重要的糧食。
管理130公頃稻田的35歲青農劉政祐,是新豐鄉最大的代耕業者。他家牆上掛著「育苗有功」的匾額,因為父親劉展維曾是水稻育苗中心負責人。「我今年幾歲,爸爸就種了幾年稻,」他笑說。
但與父親最大不同是,他育的稻不怕缺水。
大旱逼出無水之稻
一想到稻田,離不開「綠油油」的印象。稻穀經過40天育苗,一片片移植到田裡,再用大量水灌溉,創造水光粼粼的農田景觀。
但劉政祐卻從去年開始試驗旱田直接播種。放眼望去盡是乾土,過兩週長出小草兩、三枝,還分不清究竟是稻苗還是雜草。
為什麼他要做旱田直播?
有兩個孩子的劉政祐認為,種田不該只是看天吃飯,也得隨氣候變化適時改變生產方式。 (劉國泰攝)
時間回到2015年初,那年台灣面臨10年大旱,超過4.3萬公頃一期稻作被強制停灌。劉家的地只剩20公頃還在耕種,停灌補助被地主拿走,身為佃農的劉家沒收入,三兄弟還走上街頭抗議。
氣候變遷已是不爭事實,再怎麼抗爭,沒雨就是沒雨。大旱之下,經濟部每天從翡翠水庫調撥6萬噸水到寶二水庫供應竹科。當竹科和稻田都需要水,優先順序很清楚。(延伸閱讀:縣市告急!誰是全台「最旱」城市?)
「50年來環境變化這麼大,不變不行。」老天爺不給水,又搶不贏竹科,面對危機,劉政祐決定與同是嘉義大學農藝碩士的太太吳貞瑩,一起研究乾式播種栽培。
一開始,農友都半信半疑,覺得台灣種稻模式承襲自日治時代,這麼久了,能變嗎?
首先發難的就是爸爸。「看不慣啦!乾乾的又長一堆雜草,我都很想把它鏟掉來插秧,」劉展維回想去年試驗的景況。
輿論壓力也大。鄰居看到旱田一肚子問號,還有人偷挖土看到底在種什麼。兩個月後稻子出穗,質疑聲音才變小。劉政祐說,去年一期稻作試驗產量,跟慣行插秧農法收穫量差不多,給他很大鼓舞。
優點一:用水少,不怕停灌
乾式直播最大好處,就是停灌也不怕。一般水稻種植,從整田到秧苗期,必須把田淹滿水,在抽穗與成熟期,也要深水灌溉10公分。但直播栽種,省掉了這兩段深水灌溉,濕田變乾田。
「一整個月不用放水,再也不用跟水利會要水,」劉政祐得意地說。(延伸閱讀:沒水的日子怎麼過?警察拿槍監督你用水)
優點二:秧苗長得更健康
更讓他驚喜的是,旱田直播的品質反而更好。
農試所農業工程組研究員姚銘輝指出,利用深耕機械直播,讓秧苗根能深入土層吸收水分,又不像一般育苗要把秧苗斷根,讓稻株增加對缺水的適應力,遇到強風也不易倒伏,長得更壯。
農試所目前已在劉家的田裡架設氣象儀器,進一步分析田間環境與稻作生長狀況的關係。
(劉國泰攝)
優點三:成本降低
此外,旱田直播更節省人力與時間成本。
劉政祐說,一般種水稻,從種子催芽、綠化,育苗完成到插秧要花40天,又是人力密集的工作,現在運用機器旱田直播只要一天,每單位成本是以往六成。(見下表)
但若這麼好,為何沒有其他人做?吳貞瑩透露,他們的祕訣在跟日本廠商購置特殊儀器,處理種子,才能在乾土中快速生長,但還要經過更多實驗後才能公開。
省水省錢,產量又沒掉,農友是否能效法?「其實大家都還在觀望,」他說。畢竟旱田直播機要數百萬,不是人人有能力。
「氣候變遷下,台灣已逐漸變成缺水國家,」劉政祐的大學老師、明道大學精緻農業系副教授邱凱瑩認為,直播栽種水稻,不僅省工且高效,是農民該思考的方向。
缺水變常態,農法轉型勢在必行
更重要的是,透過國家型研究計劃,劉政祐的研究成果,有機會造福全台灣甚至全世界農民。
科技部主持的「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 IP),是跨領域研究氣候變遷衝擊及調適的計劃,結合了氣象局、農試所、疾管署等部會,在2022年前要辨認出氣候變遷衝擊與調適方式,包括淹水、坡地、水資源、農業、海岸、漁業與傳染病等。
新豐青農劉政祐的試驗,體現了調適的精神:找出氣候變遷的衝擊,再運用科學面對逆境。(延伸閱讀:救命水在這!台灣也有地底大水庫)
這衝擊並非只憑感覺,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數據,新竹地區90年來的春季降雨日數減少了15天。(見下表)
災防中心氣候變遷組組長陳永明指出,不僅降雨日數減少,降雨量也減少,尤其一九九○年後,新竹春季少雨機率愈來愈高。
災防中心、農試所都與劉政祐密切合作,希望證實即使面臨停灌,還能繼續種稻,為水稻農找出路。
面對氣候變遷衝擊,農民的反應往往是:政府要幫忙。
「但是氣候就是在改變,未來環境只會更嚴苛,我不想永遠靠補償金,也不能再說以前都怎麼做,」劉政祐認為,現在跟政府拿錢,是在花下一代的錢。
為了不當伸手牌,他要讓停灌不再與休耕畫上等號。劉政祐與太太創立的「自創食代」企業社,正說明了他的決心:未來,要靠自己創造。(責任編輯:賴品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