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機器學習、虛擬化與大數據分析,這些如今耳熟能詳的詞彙,都可視為描述「工業 4.0」生態系的一環。但當工業 4.0 這個概念在 2011 年提出時,德國外貿與投資署數位服務部副主任夏爾瑪(Asha Maria Sharma)回憶,「許多國家都來詢問我們在做什麼?」顯然當時業界搞懂的少之又少。
經過11年發展,工業4.0的影響力已超越工業範圍。據德國聯邦資通訊暨新媒體協會(Bitkom)調查,到了2021年,已沒有受訪企業認為工業4.0與自己無關。
在能源危機中,工業4.0進程為製造業打下的基礎更顯珍貴。德國工具機大廠、工業4.0先驅MAG總裁肖寧(Sebastian Schöning)認為,數位化是節能的先決條件,「如果沒有資訊透明,你就無法得知哪些環節可以節能」。
數位化的好處不僅止於監控、優化系統運作,或是進行預測性維修,還能協助做出更智慧的產能決策。例如,德國電氣聯接及自動化廠商魏德米勒(Weidmüller)的射出成形生產線配備的通訊組件,便能及時獲知歐洲電力交易所(EPEX)現價,算出每單位的能源成本,在電價走低時增加產量。
俄烏戰爭與疫情都對工業4.0帶來新衝擊
進入2023年,當年的環境挑戰既未褪去,還增添了更多地緣政治的變數,減碳綠化的壓力也更加龐大。新冠疫情與俄烏戰爭衝擊,更使得無數企業意識到數位化已是不得不走的路。在心態上,這無疑是加速工業4.0進程的催化劑。
電源供應商全漢(FSP)德國分公司總經理嚴謙和直指,俄烏戰爭與疫期熱錢帶來的通膨、歐元匯差等衝擊,都在提升企業基礎經營成本,尤其是占據公司最大支出的人力薪酬,「我們估計整體成本將提升10~15%,這是一大挑戰」。
但嚴謙和也表示,在能源危機開啟的長期性綠能商機中,短期波動應是可克服的,長期性的挑戰,來自於中國廠商的低價競爭。對此,全漢在2022年中決定於德國成立研發中心,就是為了加強當地服務品質,鞏固台廠在歐洲市場的關鍵競爭力。他解釋,與客戶合作,從頭打造綠能交通工具的專用充電器,整個過程可能要花上兩、三年,「但這樣我們就不會被換掉」。
擁有不少國際業務的MAG,也才正從種種衝擊中摸索新的生存之道。俄烏戰爭爆發後,原先可貢獻營收近15%的俄羅斯市場可說是瞬間歸零。電動車轉型,也帶來設計與生產的新考驗。
肖寧指出,在這樣的市場條件中,敏捷、彈性的行動力是關鍵。要提升企業行動的敏捷性,驅動員工的領導力、釐清目標與任務內容的執行力,以及監控計畫後續發展,三者缺一不可。
工業5.0已將起
工業4.0不是一個有始有終的計畫,最終是德國工業的全面性升級。對許多企業來說,工業4.0都還是奮力適應中的近未來,但工業5.0也已蓄勢待發。也是在4.0路上的德國企業,近期即起實踐的新趨勢。
什麼是工業5.0?根據歐盟描述,工業5.0將是在4.0的技術基礎上,強化永續與人本價值。雖然,工業4.0在概念發展肇始,也將節能減碳視為保護環境的途徑。在10多年的發展中,它主要是一個科技中心、成長導向的工業模型,而許多專家認為這已經不夠了。
在氣候變遷、資源緊縮的環境變化中,經濟體與社會面臨的挑戰日漸複雜,需要比工業4.0所強調的科技力更加全面性的轉型升級,來提升工業韌性。這在新冠疫情、戰爭的突發性考驗中,更顯關鍵。
重視環境與員工福祉並不是新概念,但將它們置於工業模型的核心定義中,昭示著一個不再以生產效能與營利成長為主要目標的永續企業型態,可說與日本在2016年提出的「社會5.0」願景息息相關,同樣期許著本質性的典範轉移。
在人機協作的背景中,工業5.0的重點不會是員工該如何適應、使用新技術,而是這些新技術可以為員工做些什麼。例如,機器可以不間斷地精準執行物理性任務,讓協作的人類伙伴得以專注於創意思考上。
這股潮流反映了德國、歐洲近年企業價值觀的轉變,將不會僅限於工業,最終是整個社會的轉型與升級。台灣近年也盛行永續ESG風潮,是否該借鏡德國?值得國內企業界研究關注。
Ref: https://technews.tw/2023/01/29/industry-5-0-germany/
工業5.0世代預備,未來工廠的發展趨勢為何?
進入21世紀末的現在,世界各地的燈塔工廠正如火如荼地逐步開啟了工業4.0的大門,但數位優化還正在進行的同時,工業5.0就快速緊追在後?
工業4.0的願景
生產力4.0、第四次工業革命….在科技蓬勃發展,不斷提升硬體效能到達一定程度,但軟體的發展卻跟硬體是兩條平行線。為了讓同步高速發展的人工智慧在工業實務上有應用的可能性,工業4.0的目的,不是創造新的工業技術,而是進行人工智慧與硬體的整合,將製造、技術、銷售、產品體驗等等現有的工業相關技術統合起來,提供完善的售後服務。人工智慧經過訓練學習後,對應到使用機台及場景上,搭配崛起的物聯網,形成智慧型整合感控系統,協助重複且單一執行的工作,使工廠有更卓越的生產力。
新型態的工作樣貌
因為疫情的推波助瀾,加速數位應用的推進,不管是無人商店的興起、無接觸支付的盛行、智能點餐系統、到無人機協助巡邏、自動移動機器人在工廠端的搬運等等,在實務上活用人工智能的同時,人類在這段時間的工作型態也做出彈性WFH的大幅改變,活用視訊軟體同步參與會議,疫情是個起因,但疫後的工作型態卻不容易回到從前,混合的工作模式依舊能維持人類的生產力,這樣的形態對未來有著深遠影響。
未來的趨勢,主要是AI能在短時間內,對物聯網所蒐集的大量數據進行深入分析之後,所做到的「識別」及「預測」,或甚至遠端操控,這是現在某些企業已經在逐步發生的型態。
新科技造就的工業5.0
人工智慧未來或許可以比人類做到更聰明的事情,反應及計算能力都更快速,但可以完全取代人類進行工作嗎?在工業4.0的智能化工廠之後,要考慮的是讓工作的主導權回到人身上。如果說第三次工業革命是讓資訊化的電腦技術、電子、生物工程的設備自動化輔助生產,那現今讓機械更加聰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則是讓這些設備能夠自行處理所有程序,AI藉由物聯網連線之後所蒐集的資料分析,計算出合理的數據,去執行工作製造產能。
每一次新的時代到來,都是一場新的觀念推翻。工業5.0的新名詞的誕生,其實有很多不同解讀,但都是在談當AI高度協作之後,人類的工作樣態。在工業及工廠端,高度智能的機器人可以重複執行簡單、內容單一、或較危險的工作任務,人則進行較為複雜的決策,提升速度且更有效率,多方管控,去進行產值更高的工作。例如生產產品前的設計或流程,可以使用數位孿生去進行產品使用的環境模擬或操作。
在另一層面,則是對人的重視。當重複單一性質高的工作內容由機器取代後,人在工作上的產值能有效提升的狀態下,生活品質是否能隨之提升?在疫情之後,生活逐步回到常軌的同時,經過WFH混合辦公模式的洗禮,讓人類思考在工作以外,定義生活的狀態,以及讓自己在「工作就是生活」的模式解放出來。
現今人口紅利不斷減少的趨勢下,數位化乃至數位優化的路程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如何執行並讓人機協作的生活達到平衡,則是在邁入工業4.0甚至工業5.0之前需要思考的。
Ref: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工業5-0世代預備-未來工廠的發展趨勢為何-020858903.html
AI人工智慧取代大量人力,
工業5.0時代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已遠遠超出了漫畫書和科幻電影所演繹的那樣,從18世紀第一台紡織機器的問世,到20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時代的迅猛發展,幾個世紀以來,科技技術一直在改變人類社會。
人工智能(AI)是即將取代人類勞動力的最新技術。無論是超市的自助結帳系統,還是客服聊天機器人,人工智能已經取代了大部分重復操作性工作。AI技術越是深入人心、越是普及人類生活,人們對它的不信任就越深。
從反對到適應,未來的AI能如何幫助人類生活?
事實上,根據麻省理工學院(MIT)和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經濟學家的一項研究,如果AI技術發展速度加快,到2025年,機器人僅在製造業就可以取代200多萬名工人。但隨著AI技術變得越來越智能,人工智能技術更有可能會超越人類,甚至可能會讓專業度很高的職業也被淘汰。
但那個時候會是世界末日嗎?AI能否開啓一個超越當下社會發展的未來世界?
在未來,機器可以取代我們為勞動力市場做出貢獻的需求,我們有可能不再被工作和職業所定義,而是被一個更新的目標所定義——改善人類和地球。
歷史告訴我們,工業革命總是驚心動魄的。18世紀,工人們反對蒸汽動力的出現,而30年前,網際網路懷疑論者也數不勝數。每當突破性的新技術或工藝出現時,人們總是會擔心自己的生計。
但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的角色也隨之發展。我們已經適應並開發了AI技術系統,並將其嵌入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機場航站樓之間穿梭的無人駕駛交通系統,或者網絡上能夠幫助我們找到「真命天子」的約會算法。
展望未來,AI有可能進一步改變與我們共同的未來。它的前景在於能夠對大量數據進行前所未有的深入分析,從識別和預防早期乳腺癌,到實時研究工廠操作來遠程修復機器,這些都可能實現。
AI技術有超強的潛力,它能夠輔助增強人類能力,使我們能夠以更快的速度、靈活性和效率工作。想像一下,那些鼓勵創造性頭腦風暴的AI技術開發同事,或者那些讓我們能夠根據數據分析做出更明智決定的數字化生活教練。一個更極端的例子是Neuralink,一種備受爭議的「腦機接口」,通過將極小的電級植入大腦,利用電流讓電腦和腦細胞「互動」,可以讓人類用大腦控制機器。
這些發展體現了我們所說的工業4.0時代,也是當前的工業革命時代,其重點是通過數據和機器學習推動AI智能系統的增強。在AI的幫助下,我們正處於打造一支更優化、更有效率的勞動力隊伍。在大數據AI時代,人與機器越來越分不開,相互交織。
但是,如果我們更進一步,重新定義我們的工作,讓它包含更深層的意義和目的呢?建立一支更能意識到社會長期需求的勞動力隊伍?
朝工業5.0前進,優先考慮工業對社會的貢獻
目前,我們正朝著「工業5.0時代」邁進。「工業5.0」的目標不僅僅是提高效率和生產力,而是優先考慮工業對社會的貢獻。它集中關注工人的福祉,同時考慮對行業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工業5.0時代」經常被描述為一個新時代或一場革命。
在冰島,每周4天工作制已經得到了普及。在日本,微軟公司(Microsoft Japan)縮短了工作職,實驗結果表明員工更快樂,而且生產率相比之前提高了40%。世界各地的政府和公司已經在質疑,改變「將工作視為生活全部」的觀念後,生活會是什麼樣子。而部分小型企業已經將居家辦公永久化,增加了人們在職業生活之外定義自己的自由。
在這種新工作文化中,開發AI可以專注於提升我們的智力和身體能力,使我們能夠更聰明地工作,而不是更努力地工作。我們在更短的時間內變得更「富有成效」,就能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以目標為導向的努力中。
或者,設想一下:社會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從事社會生產。在新冠疫情爆發期間,醫護人員面臨著無情的壓力,這並不令人難以置信。情感計算機和富有同理心的人工智能將能夠根據人類的需求做出情感反應,通過將人們從這些必要和重要的角色中釋放出來,這樣可以為做更重要的事情留出更多的時間。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這些責任變得越來越緊迫。
工業5.0是邁向一個更可持續、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的基石。新興技術為人類實現後職業時代提供了真正的潛力,在這個時代,我們不再被自己的工作所定義,而是一個新的目標,即改善人類狀況和世界。
但要實現這樣的未來,需要謹慎和深謀遠慮地處理信任、風險和監管等問題。史丹佛大學對人工智能百年研究告訴我們,目前我們正處於一個轉折點,這項技術的前景和風險正在成為現實。在之前,人工智能為當今社會帶來的創新和改變只能在夢裡才能想到,但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取代人類決策,將不可避免地帶來風險和不可預見的後果。
人工智能也是由人類創造的,並根據歷史數據進行訓練,這些數據並非沒有歧視和固有偏見。這意味著,如果在人工智能領域獲得訊息和參與感存在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可能會被放大。更重要的是,人類天生就是多產生物,許多人喜歡工作是因為它們構成了自己的身份。此外,大多數人是以懷疑的態度看待後職業社會時代。
如何定義新技術的角色與責任才是關鍵
總的來說,問題不在於機器是否會出於善意行事,或者最終會變得比人類更聰明。在某些情況下,它們其實已經做到了。今天的重點應該是我們現在能做什麼,以確保道路朝著一個樂觀的未來前進。
隨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有望取代重復性工作,一個新的未來開啓了,人類的目標是職業生活背後的驅動力。AI具有改善生活、改變行業和保衛我們地球的力量,隨著我們對保衛地球的責任越來越大,新興技術的價值和潛力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在描繪這個未來時,我們不能限制內心的雄心壯志,因為如今我們已經實現了5年前對於社會發展的想像。當下是定義新興技術的角色和責任的關鍵時刻,是時候想像一個未來了。在這個未來中,我們將以個人和企業層面上為人類和地球服務。
Ref: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7299/ai-job-futur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