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十幾年前,南部正在反對美濃水庫。當時,水資局和學術界中的專家,一再以「沒水庫,就沒水喝!」的口號對大眾洗腦,同時也製造了「喝水的高雄市民」和「反水庫的美濃人」之間的矛盾。

十幾年後,八八水災後緊接著南台大旱,為確保工業和民生用水無虞,一萬九千公頃農田被迫休耕,不僅如此,本已停擺的美濃水庫、吉洋人工湖、士文水庫,水利界又重新倡議,他們的論調還是數十年如一日:「南台灣的雨季集中在5-9月,豐枯季節的雨量本就十分極端,如果不把雨季的水儲存起來,旱季就沒水可以用;其次高屏溪的逕流利用率非常低,讓白花花的水流入大海,實在太浪費。」因此,蓋水庫儲水是最好的方法。

這個邏輯聽起來很合理,但是,放在台灣的環境條件和全球氣候變遷的情境下,就充滿了挑戰。

看似風光明媚的曾文水庫,正快速淤積中。

短命的水庫能解決缺水問題?

在地質年輕脆弱的台灣,山區裡能蓋水庫地方本就不多,壽命也不會太長,加上集水區的植被保護失控,河川的輸沙量非常大,使得水庫更加短命。以全台蓄水量最大的曾文水庫為例,才完工36年,水庫已經淤積了22.3%,八八水災帶來的淤積量更達到9,000萬立方公尺,意味著只要再來5次等量的砂石,水庫就淤滿了;南化水庫才完工16年,淤積了32.9%,八八水災帶來3,600萬立方公尺,只要再來三次,南化也就再見了。這說明了,台灣水庫的壽命大都在幾十年間,而非水利界膨風的百年或千年?

最近,政府準備編列數百億元清淤,但是,據了解曾文水庫預估一年僅能清淤45萬立方公尺,單單這次八八水災帶來的淤積量就要花上200年,何況每年還會有新的土石淤積。因此,水庫清淤充其量只是政府裝腔作勢,向人民展現「有行動、有做事」的政治動作,根本就是九牛一毛。

水庫和人的生命一樣,一旦出生就向著死亡的方向走,台灣的水庫更是普遍短命,在豐水期,還得面臨濁度過高的窘境,這些都證明蓋水庫並非萬靈丹。更何況,興建水庫將淹沒山谷,破壞河川、海岸、海洋的生態,或使人民被迫遷徒,飽受崩壩、洩洪淹水的威脅。然而,全台灣仍如火如荼的建水庫,在雲林飽受爭議的「湖山水庫」已在動工中,新竹尖石的「比麟水庫」、基隆的平溪水庫都在規劃中。

我們要問:一座新水庫,從規劃到興建完工至少要1-20年,對於迫切的水荒有何幫助?難道沒有其他辦法了嗎?一座水庫的投資動輒數百億,這些錢該這樣花嗎?

看似風光明媚的曾文水庫,正快速淤積中。

需求端管理

全球的淡水僅占總水量的2.5%,而其中70%存在於冰川、萬年雪、永凍層之中,30%存在於地下水,僅不到0.25%是湖泊和河川。簡單說,淡水是極為珍貴而有限的,而由於人口增加,工業、農業、民生用水不斷攀升,致使水資源供給面臨嚴重的短缺和不均,許多區域的衝突由此而生,最樂觀的估計,全球嚴重缺水的人數將從目前的24億人,增加到2030年的32億人。

另一方面,築壩攔河、超抽地下水、湖泊,使得生態系統瀕於崩潰;工業、農業、都會造成的水污染更讓缺水問題雪上加霜。在此情況下,一味從大自然中增加取水量,不考慮生態圈及後代子孫的用水需求,不僅不道德、不負責任,現世報也會來得快又急。

面對水資源危機,應先透過節約用水、提昇效率,減少用水量,檢討高耗水產業,改善漏水率,提高回收率等等,進行「需求端管理」,這些方案的投資成本低、效率高,應該列為優先政策。

1.降低每天生活用水。台灣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台北市約為350公升,其他地區為274公升,與荷蘭等已開發國家約150公升相較是相當高(每人基本的生存和家務用量約50公升)。節水需要制度性的配套,而非止於道德呼籲。如果能讓水價充分反應成本,透過差別費率,確保節水用戶、低收入戶不增加負擔,同時讓高用水量的人繳納「懲罰性的水費」,定能發揮節水效果;如果在都市和建築的設計中就充分考慮節水、雨水收集、回收水;如果像馬桶、洗衣機、水龍頭等器材,能制定嚴格的國家節水標準;如果美綠化使用耐旱的本土植物,而非大量澆灌的外來花草...,定能大大減少用量。如果每天人均用水量降低至200公升,台灣每年可節省一座曾文水庫的蓄水量。

2.改善漏水率。台灣擁有世界罕見的高漏水率,約達30%(世界平均18%,日本7%),如依2005年自來水供水量約40億噸計算,就漏掉了超過10億噸的水,約相當於曾文和翡翠水庫蓄水量的總合。

3.提高工業水價及廢水回收率。台灣工業用水的水價遠低於其供水成本,已形成一種補貼機制,如果能讓工業水價合理化,將迫使企業節約用水、節制高耗水產業的擴張;目前台灣工業廢水的回收率約是50%,而日本、德國的回收率卻已達90%以上,如果台灣的工業廢水回收率達到日本的水準,預估每年可節省8億噸以上,超過一座曾文水庫的總蓄水量。

4. 回收家庭廢水。家庭廢水如果能夠回收再利用,將可減少自來水使用量,降低缺水危機,但是,目前台灣的家庭廢水回收率是「○」。高雄市中洲污水處理廠每天放流的污水量約為6-70萬噸,如果能提高處理等級就可供應附近的小港、臨海工業區。

5.管理地下水。地下水是許多地區的主要水源,更是旱季時的救命水,然而,全台絕大多數地下水井並未納入管理,如果能改善目前的無政府狀態,提高納管比率,管控地下水的超抽,就可儲存大量的救命水於地下。

6.改善河川污染。全台灣有許多河川遭受工業、畜牧、家庭廢水嚴重污染,如果能讓河川恢復清淨,廣大的農田、漁塭就不必再使用髒污的河水,甚至可以提供民生用水。例如,改善屏東東港溪的污染,就可以透過原有的港西抽水站及管線輸送到鳳山水庫,供應大高雄民生用水。

節水是最有效率、最根本的投資,更是適應極端氣候的必備條件。如果能落實1-4的方案,就節省了4-5座曾文水庫的水量;5、6方案更是一舉數得,為什麼不是政府的優先政策?

八八災後近一個月,曾文水庫的上游大埔溪仍是黃黃的濁水,清理不完的土石流和漂流木。

轉型為節水型的產業、生活模式

台灣近年來的用水缺口主要來自工業的擴張,例如南部科學園區,預估每天還要增加16萬噸的用水;比麟水庫的興建是為了竹科;大肚攔河堰的興建是為了中科二林基地...,在水資源日益匱乏的情形下,持續擴張高耗水,缺水忍受度極低的產業,是非常不明智的決策。

極端氣候下,台灣應節制高耗水產業的擴張,而非開發新水源滿足無止境的需求。我們應該積極轉型為節水型的社會,在產業政策、都市運作、建築規範、生活模式上做大幅的調整,政府與其投資短命又昂貴的水庫,不如把資源轉移至各種需求端的管理,否則只是在圖利水庫開發派的共犯結構,延誤台灣在極端氣候下的應變機會。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李根政的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NEVO 的頭像
    BENEVO

    BENEVO台灣部落格 之 科技應用。創新與分享

    BENE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