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台灣再生能源界有兩件重磅消息,一是5月初由半導體業、電子零組件業、生技醫療業等13家企業共同參與的綠電轉供案達成,總交易量超過1.1億度,相當於3萬戶家庭1年的用電量;二是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在7月初買下全球離岸風電龍頭「沃旭能源」20年發電量,創下全球單一企業規模最大購買綠電契約。
過去,常見Google、蘋果(Apple)來台購買再生能源,但今年起國內企業也開始大吹綠電風潮,包括台積電、連接器大廠正崴、電子紙大廠元太科技紛紛加重採購綠電力道,為什麼?
綠電從躉購走向自由販售,開啟交易大門
台灣過去十年再生能源電廠所發的電力,來自太陽光電、風力、水力等,統一由台電透過躉購制度穩定收購。躉(ㄉㄨㄣˇ)購是一種推廣再生能源發電的保證收購制度,由政府或台電以特定費率於特定年限收購綠電,一方面扶植綠能產業,一方面也促使民間因可預期回收心理,有意願大量投資興建再生能源電廠,像是太陽能發電量近10年來年平均成長就達89.6%。但躉購費率年年調降,政府保證收購的制度將逐漸退場。
從供給端來說,法規的修正讓企業投資綠電有了吸引力。201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開放民間電廠可經由 綠電直供(民間電廠直接供電給用戶)、 綠電轉供(民間電廠經台電輸配電再供電給用戶)兩種經營型態販售綠電。鬆綁後,之前只能售電給台電的民間電廠,可以自由選擇賣給台電或是企業用戶。
而綠電交易市場大門打開,將使民間電廠能爭取更好的售價。事實上,台灣企業對於綠電的需求,早在多年前就浮現,台灣目前最大民營光電案場「韋能能源」執行董事胡根地表示,他們2017年取得案場招商權利時,就有企業探詢如何購買綠電,「但直到今年才真正把電賣給企業。」
韋能能源是來自新加坡的能源開發商,開發位於嘉義鹽田的「艾貴義竹發電廠」,裝置容量達70.2MW(百萬瓦),年發電量1億度。韋能在5月初完成綠電轉供案,買主正是台積電。
基礎法規配套成形後,今年企業購買綠電需求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從企業需求端分析,背後促成有兩個原因。
怕掉單、怕被罰,促使企業積極買綠電
第一是國際競爭力。 台灣身為全球最大代工國之一,許多國際品牌如蘋果、Google等都是重要客戶,國際品牌為響應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要求,承諾在2025年前使用百分百綠電,勢必進一步要求旗下供應鏈提高綠電使用比率,供應商若不照做,很可能有掉單風險。
「未來客戶要求生產產品使用50%、100%綠電是早晚的事,當一個企業的綠電使用量愈高時,代表它愈有國際競爭力。」富威電力董事長胡惠森分析。
蘋果提出的「清潔能源供應商」計畫,截止7月23日,有70多家供應商承諾使用百分百再生能源,蘋果目標年底前把4GW(十億瓦)再生能源引進其供應鏈,足以供應三分之一的蘋果供應鏈使用再生能源。
第二個需求來自法規面。 政府修改《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納入用電大戶條款,企業被賦予使用再生能源義務,代表企業需重新審視環境外部成本,減少使用燃煤電力。
根據公告草案,經濟部訂定用電契約容量在5,000KW(千瓦)以上的企業,需在5年內建置契約容量10%的再生能源,台灣估計有300家企業必須遵循規範,以石化、鋼鐵、半導體、電子業為大宗,這些企業可選擇自建再生能源設備、安裝儲能設備、購買綠電憑證或繳交罰金,4擇1履行義務;而採購綠電憑證被認為是4種方案中較容易執行的,陸續有企業探尋採購綠電管道。
綠電愈來愈火,新角色「售電業」出現
但綠電交易模式新穎、電力轉供程序複雜,扮演媒合賣買方的「綠電中盤商」角色應運而生,今年迄今已有7家再生能源售電業(以下簡稱售電業者)誕生,包括陽光伏特家、台汽電綠能、瓦特先生、富威電力、南方電力、花蓮綠能、石門山新電力都準備投入綠電交易市場。
綠電中盤商透過向上游再生能源發電廠買電,再轉賣給有綠電需求的用戶,從中賺取價差獲利,或提供加值的能源技術服務,如節能、儲能等,優化企業的用電效率。
綠電交易市場看似「拉力」、「推力」俱足,但要能真正活絡起來,供給端還是面臨量能、價格、銀行融資三大考驗。
初期綠電交易市場面臨「供不應求」的情況, 民間再生能源電廠興建速度趕不上企業需求,為補足綠電供應量,台電被政府指派擔任「救援投手」,將自建8.4億度綠電投入經濟部標檢局設立的綠電憑證交易平台販售,民間也加快腳步申設再生能源發電廠。
第二個決定綠電交易市場發展速度的關鍵在價格。 韋能能源投資暨財務總監張峻豪認為,綠電交易初期較難推動,是因台灣仍有躉購制度補貼再生能源,目前太陽光電躉購費率高達4元/度,所以對光電業者而言,賣給台電就好,沒有太大誘因賣給民間企業。
也因此,富威電力認為,相對於太陽能,陸域風電、水力發電是初期最具價格競爭力的再生能源,目前水力發電躉購費率2.8元/度,陸域風電躉購費率則為2.2元/度,與平均電價2.6元相差不遠,開發陸域風電、水力的業者,會有較大的動力賣給民間企業。
由於目前綠電交易採「電證合一」,代表每度電會額外收「綠電憑證」的費用(註:發電廠每發1,000度綠電,可向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申請一張再生能源憑證T-REC,宣稱使用綠電的證明),綠電業者能用更好的價格賣給企業用戶。
第三個考驗,是銀行融資不易。 過去再生能源發電業者長期賣電給國營企業台電,能確保穩定收入,如今改賣給民間企業,銀行需重新評估買電者的信用評等與風險,增加融資的困難,影響電廠的申設時程。
再生能源,未來會跟市電一樣便宜
雖然得先經過重重考驗,但綠電業者睿禾控股董事長陳坤宏樂觀認為,政府補貼制度終究會退場,因為綠能開發成本會逐年下滑,2025年太陽光電將比台電平均電價更有競爭力,政府有機會不需補貼再生能源,企業也將大量採購綠電。
檢視各國推動綠能的腳步,鄰近的日本預期2030年達成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2~24%目標,韓國期盼在2034年達到40%占比,台灣則希望在2025年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升為20%,然而目前僅占約6%,距離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
隨著綠電交易自由化,台積電帶頭大手筆採購離岸風電、太陽光電等再生能源電力,實踐企業對於環境永續的承諾,並有助於推動台灣再生能源業。當採購綠電成為國際品牌的競爭力象徵,企業搶購綠電的趨勢,只會加速,不會停止。
Ref: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8200/renewable-energy-electricity-retailing-enterprise-
留言列表